分 析:视野区缺损(视网膜脱离)为眼科急症之一。因病(大致为高度近视或白内障摘除术后的无晶状体眼或老年性视网膜、玻璃体退行性变性者)。其诱因多为:外伤,头、眼部震动等。其脱离原理分析如下:从眼的胚胎学中,我们知道:视网膜与色素上皮之间存在着一定空隙,而在后天发育的结束阶段,形成了一个潜在性腔隙。这两层组织靠两种方式粘贴在一起,一部分是视神经乳头周围和锯齿缘部同它的背景发生牢固的粘贴;另一部分是两层之间存在着活跃的新陈代谢,而发生吸引。第一部分的粘连往往是达到相当的牢固程度,而第二部分的粘连是在这两层之间的新陈代谢缓慢、甚至发生退行性变化时,则导致了部分玻璃体的液化,玻璃体液化后,部分地方仅剩下了玻璃体支架(属胎生残余组织),其支架对视网膜具有牵扯作用,且有时在外力的诱因下更易产生裂洞,裂洞一经产生,则液化了的玻璃体流窜至视网膜后,把视网膜从后面推起,从而引起了视网膜脱离。由此可见:对本病的治疗步骤应当是:封闭裂洞,排除已漏入视网膜后的成为废液的液化玻璃体,而关健问题就是改善眼底血循环调节眼的新陈代谢,使其从根本上改变疾病产生的内在因素。故笔者根据中医治病的根本特点——整体观和瓣证施治,对本病作了分析:瞳神为水轮,黑水神光皆属肾。(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视网膜属肝(据《灵枢·经脉》:“肝者筋之合也”的理论,属足厥阴肝经,故与肝肾关系密切。如《张氏医通·七窍门》指出:“目者肝之外侯,肝取木,肾取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肾,焉有子母而能相离哉,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眩晕”。黄斑既属于足太阴脾经(据《素向·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之论),又属于肝、肾经(因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央)。故用药以肝、脾、肾兼顾。瞳神疾病可为精、气、血亏损之虚证,也可为风、热、痰、湿等实邪致病。本患者是退休教师:年老体弱,且为近视,其用眼过度,劳瞻竭视,致使肝肾阴亏,真元耗伤,精、气、血、津液亏虚,神膏失于濡养,(即新陈代谢缓慢,甚至停止)则视网膜、玻璃体发生退行性变化,且无其它眼疾。故治疗重在补益以培其本为主。据肝肾同源,肝肾同治之法,投以滋养肝肾,疏肝养血,明目退障之一贯前加减:方中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真阴之不足(为君药),辅以沙参、麦冬、枸杞,滋补肺阴、扶金制木,对于视物不明,眼部干涩之内障病效佳,其中“枸杞子为补虚,长肌肉,阴虚内热,明目之上品”(《本草经疏》),配以当归、山药健脾养血,“肝血不足、则目涩羞明、视瞻昏渺甚或失明”,如果培其生化之源(补充人体物质代谢之能量),则“肝血得充,肝受血则能视”。在大量甘寒、养阴、补血药中,佐以苦燥、利湿之川楝子、泽泻,则不嫌其伤津耗液。配以川楝 子反能疏泄肝气,调和人体气机,《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配以泽泻,淡利肾浊,逐一身之旧水,《主治秘诀》云:“去旧水,生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从而去除流入视网膜与色素膜之间的液化玻璃体(即旧水),旧水去,新水生,则人体水液代谢可调〕,各药相配,则肾精充,目视精明。然而早晚一次的白芨末,既可润肺,达扶金制木之功,又可消肿生肌,收敛伤口之效尤佳,(其作用原理可能为物理性的,实践观察到:白芨具有高度粘贴性,可能在组织器官内形成有一定厚度的胶状膜,从而使裂孔堵塞,故临床上用于胃、十二指肠穿孔,肺结核及一般外科创伤,其具有消炎、止血、止痛、保护创面,促使生肌的作用,故笔者在此利用其粘腻的收涩之功,以达到“封填破损,托旧生新之妙用也”。另外明目地黄丸中六味丸滋水涵目,补肾明目,柴胡升阳舒肝理气,使精气上达,助目视明,酸枣仁与五味子酸涩收敛、益肾固精,以收飞越之孤阳,神光自收。以上诸药合用,则“肝阳充足,肝体得养,肝用能舒,则精彩光明”。
结 语:综上所述,以上处方将治疗本病的几个步骤融于一体:⑴封闭裂孔;⑵排除液化玻璃体;⑶调节新陈代谢。故对本病治疗起到了标本兼治,标本同治之效,因此疗效比较满意。因典型病例甚少,望与同道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传课等 .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5.5
2、张洪春等 . 中国全科医生手册 . 华夏出版社 . 1995.4
3、李传课等 .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5.5
4、邓亚芳等 . 中医眼科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5.6
5、廖品正等 . 中医眼科学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