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顽固性呕吐
陆某,男,32岁,于2009年8月21日到我院脾胃病科治疗。患者诉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呕吐物以为内容物为主,量多,初起时进食后呕吐,在当地卫生院对症治疗不效,病情反而加重,随时呕吐,呕吐黄绿苦水,苦不堪言,入院后完善了相关检查,头颅CT,腹部B超,腹部平片,胃镜检查均为发现异常,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正常,血钠、血钾偏低,其余氯、镁、钙均正常。由于诊断不明确,治疗以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经治3天后毫无转机,于24日邀余会诊寻中医治疗。证见:患者精神差,呕吐频频,呕吐黄绿苦水,口淡不渴,胸脘满闷不舒,头晕目眩,大便5日未解,小便尚调。舌淡胖大,脉细滑无力。中医诊断为呕吐病,辨证为脾胃虚弱,痰湿内盛,治疗以健脾除湿,降逆止呕为主,方用二陈汤和旋复代赭石汤加减治疗,患者服一剂呕吐减轻,效不改方,继服原方2剂,患者呕吐十去八九,时有恶心,仍疲乏无力,纳差,腻苔明显减退,脉细。治疗以健脾化湿为主,方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服5剂后诸证悉除,长期随访未复发。
按:呕吐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有密切的关系。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病理演变: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该患者多种检查未果,考虑功能性呕吐,纵观舌脉证,以痰浊中阻,胃气上逆为标,脾胃虚弱为本,初期治疗以二陈汤健脾除湿治其标,旋复代赭石汤降逆止呕治其标,达到标本兼顾的作用,后期标症逐渐消失,以本虚为主,故治以健脾为主而善后,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4 慢喉痹病
高某,48岁,女,于2012年5月11日初诊。患者诉咽部不适,似有物梗阻2年余,刻下证见:咽部不适,似有物梗阻,胸脘满闷,咳痰不爽,舌淡微紫,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慢喉痹病,辨证为痰瘀互结,治疗以化痰除湿,行气散瘀为治,方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辅以薄荷,胖大海等利咽之品。患者服药5剂后症状大减,效不改方,继服上方5剂而愈,随访半年后未复发。
按:慢喉痹病临床上以虚者居多,其病因病机为肺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升、咽喉失养。治宜滋养肺肾、清热化痰、润喉利咽。实者主要是痰湿蕴结,痰瘀互结,肝郁气滞者,治疗多用燥湿化痰,行气解郁、活血。本案患者便是肝郁气滞,痰瘀互结之证。用二陈汤健脾除湿,桃红四物汤理气活血,同时辅以利咽之品共凑标本兼顾之功。
5 头风病
陈某,男,42岁,于2010年2月20日来诊。患者诉发作性头部疼痛10余年,以右侧为主,呈搏动性疼痛,每于情绪不遂,劳作时发作,四处诊治无效,病情反复发作。近月来疼痛较前加重,头痛如裹,伴头晕目眩,呕恶,胸脘不舒,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头风病,辨证为痰浊中阻,上扰清空,治疗以燥湿化痰,熄风通络为主,方用二陈汤加白术、天麻、蜈蚣、僵蚕、白芷、胆南星、川芎,每日一剂煎水服,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不动继续服5剂,于28日患者第二次复诊,诸证悉减,舌淡苔薄白,脉细滑。由于患者痰浊渐退,现以久病痰湿蕴结,气血亏虚,治疗以健脾除湿、理气化痰、养血活血为主,方用二陈汤合四物汤加减,10剂而愈,之后常年随访未复发。
按:头风病相当于现代医学偏头痛、血管细头痛的范畴,头风一证首见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了外感与内伤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经久难愈之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说明本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本案患者本因肝气不舒、阻滞气机而发为头风。《内经》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风伤肝”之说,可见肝脏最易受到风邪的侵犯。风性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而头为诸阳之会,“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风邪每易上扰清窍,或上达头面,阻碍清阳之气而见头痛。久病不愈,肝郁乘脾,脾虚生湿,痰浊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是其主要病机。使用二陈汤燥湿化痰,斩断源头治本,复加熄风通络之品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