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系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中医内系研究 >

二陈汤临床应用心得举隅

2013-12-24 09:51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岐黄 浏览:

   (广南县中医医院 陈国凯云南 广南 663300)

  摘要: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因半夏、陈皮以陈者为佳而得名。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痰湿证效果显著,笔者临床上用于治疗胃脘痛病、呕吐病、咳嗽病、头风病、慢喉痹病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二陈汤;中医药;临床应用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因半夏、陈皮以陈者为佳而得名。笔者多年来使用二陈汤加味治疗胃脘痛病、呕吐病、咳嗽病、头风病、慢喉痹病等病临床效果显著,现小结如下。

  1 胃脘痛病

  郑某,女,因上腹部疼痛5年余于2011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诉近5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以空腹服为甚,时有反酸,恶心欲呕,二便尚调,舌淡、苔白腻,脉细弦。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病,辨证为脾虚湿盛,胃气上逆,治疗以健脾化湿,和胃降逆,方用二陈汤加木香佛手砂仁、炒白芍、代赭石等,每日一剂煎水500ml分三次饭后温服,5剂后患者上腹部疼痛明显减轻,时有反酸,恶心欲呕止。上方去炒白芍、代赭石加白术、煅牡蛎治疗,先后共服10余剂后诸证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原方治疗,后经胃镜检查病情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胃脘痛病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常伴恶心欲呕、腹胀、纳差等症,相当于西医学各种急慢性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等,西医治疗疗程长、且易复发,因此中医药治疗深受患者接受。本病中医认为多以外邪犯胃、饮食不和、情志失调、久病体虚所致。“胃脘痛病”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然而脾主升清降浊,喜燥恶湿。胃脘痛病是脾胃本病,笔者多年观察以脾虚湿盛,胃失和降者居多,是故每予二陈汤加味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疗获效。

  2 咳嗽

  肖某,女,38岁,于2010年3月10日初诊。患者诉反复咳嗽咳痰5年余,每于气候变化时再发或者加重,其5年来到四处诊治,所到之处,医者均以支气管炎论治,并认为“炎”者“火”也,治之不外乎清肺泻火,清热化痰之品。本次因受凉而发,来诊时证见:咳嗽咳痰,咳嗽以晨起时为甚,咳嗽痰多色白,伴胸闷、呕恶,纳谷不香,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细滑。胸部DR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未发现实质性病灶。中医诊断咳嗽病,辨证为痰湿蕴结,治疗以健脾化湿、化痰止咳为主,方用二陈汤加白术、旋复花、炙枇杷叶、枳壳厚朴、苏子、白芥子生姜等,服3剂后,咳嗽咳痰,胸脘满闷明显减轻,效不改方,继服上方5剂告愈,于今年初因其子犯病来诊诉其母咳嗽未犯。

  按:关于咳嗽的病因《素问•咳论》指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咳嗽首先是肺脏受病,然而并非肺脏独病,往往跟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今常有医者惑于西医诊断上的支气管炎的“炎”字,望文生义,认为“炎”者火也,“火”者热也,于是把“消炎”、“清火”作为治疗气管炎的不二法门,结果久治不愈,变生他病。其原因在于,同样的炎症因各人体质、起病原因的不同而各异,绝非清一色的火热证,然不乏湿者,虚者。古人对治疗咳嗽多存戒心。张三锡言:“百病为咳嗽难医。”徐灵胎亦有《咳嗽难治论》的著述。究其原因,肺为娇脏,太寒则邪气凝而不散;太热则火刑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纵观本案患者乃久病四处投以,每以清肺化痰,宣肺止咳为治,久之脾胃受损,变生痰湿,脾肺同病,非疏风清肺,清热化痰,止咳能治。必以二陈健脾除湿治本,兼顾肺失宣降之标,从而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故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