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这是一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享有“植物王国”的美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云南悠久而厚重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孕育了世代名医。
云南传统医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多民族性,云南中医药的发展与汉族文化的传入关系密切。从汉代起,汉文化开始传入云南,至唐代,汉文化已大规模传入,中医药学也随之传入云南。到宋朝年间,云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药材已成为重要的贸易项目,内地的医学书籍也大量传入云南。元朝时期,大理、中庆(今昆明)等地设立了“惠民药局”。明代是云南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云南人兰茂的中医药学理论专著《滇南本草》享誉海内外,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代云南中医药得到较快发展,道光十年(1830年)丽江和日卜著《玉龙本草》系统总结了纳西族的医药经验。民国19年(1930年)昆明市成立了中医师公会,极大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国以来,云南省还相继整理出版了吴佩衡、姚贞白、李继昌等著名老中医的医案和《戴丽三医疗经验》以及《云南民族民间医药单验方集》、《档哈雅》、《古傣医验方注释》、《德昂族药志》、《藏医临床精要》、《彝药志》、《拉祜族常用药》、《白族药志》、《佤族药名录》等一大批历代名医学术著作和民族医药专著。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百药之乡”,中草药品种达6157种,为中国之首。利用中草药制成的“云南白药”、“血竭”、“青蒿素”、“灯盏花”、“三七”等系列产品和名贵中药驰名中外,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高度重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2005年6月22日,云南省编委批复,同意在省卫生厅中医处的基础上成立云南省中医管理局,2006年2月正式挂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云南省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强了对中医药的领导和管理,从此,云南中医药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通过几代中医药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云南的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已初步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格局。
截至2008年底,全省有政府开办的县级以上中医医院101所,其中,省级中医医院1所,州、市级中医医院15所,县(区)级中医医院85所;中医民营机构600余个;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所4所;中医高等医学院校2所,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中医专业,西双版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傣医大专班;大理等3所卫校开设了中专学历中医药专业,昆明等7所卫校开设中医药专业培训;民办中医药学校2所。
全省中医医院职工总数10690人,开放病床数为10534张;固定资产总值15.1亿元,医疗设备总值为5.37亿元;2008年门诊病人821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7.4万余人次;业务收入13.6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