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围和捕鱼
打围,又叫撒围或狩猎,也称打猎,这是锡伯人的 传统生活方式。锡伯族一首古老的民歌《狩猎歌》描述 了他们这种豪迈的生活气息:雪花如蝶飞/ 驰骋共撒围 / 踏遍千重山/ 猎夫凯歌回。每当冬季来临,农事已闲 ,锡伯族人便相约外出狩猎,有时十几人,数十人,甚 至好几个村庄的人在一起打围。他们运用世代相传的娴 熟箭法,或拉弓射箭,或单臂投枪、围歼,猎取猪、黄 羊、免子、野鸡等野味,常常满载而归。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 ,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 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 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 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 独用。
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 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如今,锡伯族人民对野生动物保护十分重视,围猎 这一古老传统很少举行,而捕鱼却成了他们有趣的活动 。每当捕鱼季节,他们带杈拿网纷纷来到伊犁河上,一 显身手。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常常以鱼汤和高粱 米饭同吃。他们把多余的鱼腌制成“腊鱼肉”留作冬季 食用。
西迁节和抹黑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在1 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 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 锡伯族官兵1 0 1 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 7 5 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 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 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 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 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 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 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2 0 0 0 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 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 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 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 ,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 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 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 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 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 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 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 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 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 小伙子脸上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