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调利骨节
推拿的调利骨节作用,包括了纠正骨关节解剖位置异常的“正骨”作用。以及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功能的“利关节”作用。
运动是人类重要的生理功能,运动是由关节与软组织共同完成的。伤害性外力作用于骨关节,可以造成“骨错缝”,即骨的位置偏移,关节面失去正常解剖关系。而伤筋患者,其肢体多因疼痛而处于强迫体位,或因神经的保护性反射,软组织处于紧张痉挛状态,均导致关节活动不利。如果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形成粘连,将进一步限制肢体关节活动,甚至完全冻结、畸形,或痿废不用。
推拿可以治疗关节脱位、骨错缝及其功能失衡。《引书》最早记载了以手法整复治疗“失欱 ”(颞颌关节脱位)。《唐六典》记载唐代按摩科的治疗范围,在“除人八疾”之外,还负责“损伤折跌者,以法正之”,“欲使骨节调利,血脉宣通,即其事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强调手法为“正骨之首务”,并论述了正骨手法的正合骨缝作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淤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佝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四肢和脊柱的关节脱位、骨错缝,可以运用扳法、按法等手法予以整复。或运用拔伸法、摇法等手法予以调整。
针对关节活动不利和关节功能障碍,推拿能从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主张“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并提出了每天“蹋脊背四肢一度”的按摩法。明代有针对全身关节的“大度关”按摩法。清代胡海鳌在《医学举隅》中提出推拿能“舒筋骨、利关节”。推拿滑利关节除了放松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手法外。常用的手法还有屈伸法、拔伸法、扳法、旋转法、摇法、抖法、踩蹻法以及关节松动术等,或在㨰法等手法操作中配合患者的关节被动运动。
3、活血通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是伤筋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各种伤害性外力作用于人体,可直接造成经络损伤、瘀血阻滞、气机不畅,也可因肌肉挛缩而压迫或阻滞经络;慢性劳损,积劳而致,局部气血耗伤,经络失于充养,气虚而不运,亦致经络闭塞不通。
《素问·血气形志篇》最早提出了按摩的疏通经络的作用:“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于按摩醪药。”《灵枢·经脉》云:“经脉者,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清代《石室秘录》记载:“法当以人手为之按摩,则气血流通,疾病易愈。”《修昆仑证验》亦云:“不论大小内外病证,果能揉之,使经络气血通畅,则病无不愈者。”
推拿的活血通络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或温热刺激,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或腧穴,直接激发经气,调整局部的气血运行;另一方面是通过经络系统调整心肺等脏腑功能,推动全身的气血运行。
推拿治疗十分重视经络辨证,对于手法所施,主张“推穴道,走经络”,其理论依据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行气通络的推拿操作,主要是循经取穴,指压、按据、叩击等手法均可运用。推法、擦法等推拿手法作用于四肢,其离心性操作能促进血液流向四肢,向心性操作能直接推动静脉血和淋巴液向心脏回流,有效地发挥活血祛瘀作用。
推拿手法的温热效应,也是推拿活血通络的重要机制。《圣济总录·痛痹》云:“血气得温则宣流,自无壅瘀也。”《素问·举痛论篇》有按压背俞以活血通脉的记载:“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应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手法在体表操作,局部温度上升。产生热效应。热能逐渐深透,温煦皮毛、筋脉、肌肉,从而加速气血运行而化瘀。温热作用较好的手法。有推法、擦法、掌振法等。内功推拿流派提倡的中药热敷,也是推拿临床用于活血通络行之有效的辅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