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2016南博会·中医药专题展 > 独家专访 >
民族医药是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实践。彝族医药是中国民族医药中的瑰宝,被外国学者赞誉为“世界上最具盛名的一个医种,是古老、神奇、安全、有效的”,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彝医药将成为本届南博会中医药专题展区的重头戏,并且,云南省彝医医院还特意带来了彝医诊疗技术、彝医药书籍和物品进行现场展示。
为率先了解神奇的彝医彝药,“云南中医”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彝医医院院长、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院长许嘉鹏,他为记者介绍了彝医药的历史发展、理论体系和特色医药及疗法。
云南省彝医医院院长、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院长许嘉鹏
历史悠久,底蕴浓厚
“彝族是西南地区主体少数民族,彝族医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悠久的历史,并被广泛推广应用,是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之一。”许嘉鹏告诉记者,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以彝族医药理论为指导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医药。彝族有自己的文字,能收集到的最早的彝族医药文献是写于明朝。在楚雄州境内发掘的《齐苏书》(又名《双柏彝医书》),成书于公元1566年,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2年。
为健全完善了彝族医药体系,先后整理出版了《彝族医药荟萃》、《云南彝医药(上、下册)》、《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中国彝族药学》、《中国彝医方剂学》等5部彝族医药专著。研发出4个国家级准字号新药,申报注册了24种彝族药院内制剂,颁布出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彝族药分册》共四册,收编了165种具有法定标准的彝族药材,开展彝药“化毒灵”系列治疗艾滋病、彝药“解毒灵”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彝药“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等临床研究,为疑难、常见病的治疗开创了新方法。
理论独特,疗效确切
“和其它民族医药一样,彝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斗争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讨发掘,积累了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的传统医药学。彝族认为万事万物的根本是清浊二气,天、地、人和各种事物都是由清浊二气产生的,因此清浊二气是彝医认识自然、了解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总纲。”许嘉鹏向记者介绍到,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以“一元二气五行六路毒邪”为主线和核心,包括核心理论、中心学说、应用技术、轴心药物、明传医训等内容,构成彝医认识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的基础。
“以天文论人文,以太阳论万物”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贯穿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的始末,以“太阳法则”为核心,以生物体和生物体存在的空间以及生物体和生物体存在的空间在一定时间里的运行态势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彝医药是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结合彝族文化、彝族信仰、彝族思维、居住地自然条件及生产生活等形成的一门民族医药学。
水膏药治疗
传承创新,焕发生机
“彝医药为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大病、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做好彝族医药对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及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许嘉鹏这样说到,彝医药保留的中华上古医药学知识恰恰与中医药互为补充,与中医药呈现“同源异流”关系,深入挖掘彝族医药对完善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彝医的治疗手段丰富多彩,包括内治、外治、针灸、推拿、拔罐、穴位割治、刮痧等疗法。根据不同病情施用的药物剂型有汤剂、膏、丹、丸、散、搽剂、敷剂、酒剂、洗剂等十余种。在骨伤科和止痛方面有独到的用药经验,内服外治内容完善。“彝族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彝族医药(彝族药认知方法)”已分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彝族医药事业发展。2003年12月,楚雄州人民政府报云南省编办和云南省科技厅批准,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组建为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楚雄州中医医院组建为云南省彝医医院,成为全国唯一的一所省级彝医医院。
通过3次扩建,医院已发展成云南省集彝族医药医、教、研为一体,彝族医药特色突出,彝医药、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具有综合救治能力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重点民族医医院。共获国家级、省州级科技进步奖39项,拥有骨伤科、肛肠科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针灸科、推拿科等4个省级重点专科,胃脘病等14个省州级重点专病。
云南省彝医医院参展南博会场馆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