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第六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尿频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3)

2019-10-18 15:26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小便频数部分所载63首方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分析,涉及中药99味,将其类别、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等特征因素进行总结,发现中药特征与其治疗尿频存在一定的关联规律,以此为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此方法对中药组方规律的分析仍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上,需中医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方可遣方用药,离开这一理法则意义不大。

  尿频首载于《灵枢·经脉》篇:“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一作小便频数伴咳嗽解,一作小便频数伴小便量少解。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便数候》曰:“小便数者,膀胱与肾俱虚,而有客热乘之故也。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肾气下通于阴,此二经既虚,致受于客热,虚则不能制水,故令数,小便热则水行涩,涩则小便不快,故令数起也。”他对尿频的病因病机概括最为全面,认为尿频分虚实两端,虚证多由肾虚精亏,肾气不固,失于封藏;或气虚下陷,固摄无力,膀胱气化失司,不能约束。实证多为湿热下注,蕴结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膀胱约束不利;或心火下移小肠,膀胱气化失司,尿液排泄失常而见小便频数[17]。从本研究的数据挖掘结果来看,补虚药类和利水渗湿药类使用较多,符合临床实践。

  3.1 高频药物使用分布分析

  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有龙骨(20次)、附子(17次)、牡蛎(13次)。三药均首见于《神农本草经》,龙骨味涩能敛,可通过不同配伍治疗尿频、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多种正虚滑脱之证,《长沙药解》[18]言其:“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龙骨具有抗惊厥、减轻骨骼肌的兴奋性、镇静安神、促进血液凝固、抗抑郁等作用[19]。附子辛甘温煦,峻补元阳,益火消阴,能补肾脾心三脏之阳气,《医学衷中参西录》谓之:“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因命门火衰,膀胱虚寒而致尿频,治疗常加用此药。最新中药药理研究发现,附子具有局麻镇静止痛、强心、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等作用[20]。牡蛎咸寒降涩,秘精敛神,清金泻热,安神魂而保精液,能治心悸神惊、遗精盗汗、崩中带下、便滑尿数等,李中梓《本草征要》谓之:“固精涩二便,止汗免崩淋。”中药药理研究表明,牡蛎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血糖等作用[21]。

  3.2 高频药物类别分布分析

  功效频次前3位的药类有补虚药(107次)、收涩药(43次)、温里药(36次),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最多,补虚药中补阳药比例最高,约占一半。古人认为尿频多因肾阳不足,膀胱虚寒,而致气化失职,故小便频数,治疗多用补肾阳之药以温煦膀胱,恢复膀胱气化功能。收涩药使用次之,配合补虚药发挥固精缩尿之功。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虚寒,清阳下陷,气机升降失调,亦致膀胱失约,而小便频数,使用温里药配伍补虚药益气温中,达到升阳举陷、温阳化气利水之功,寓有“培土制水”之意[22]。因此,上述三类药历来被视为治疗尿频的常用药。

  3.3 高频药物药性分布分析

  药性频次最高的是温性类药,用药频率为33.25%,其次为平性、热性类药。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23],可温肾助膀胱气化,固精缩尿止崩,在临床上治疗尿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配伍平性类药,既可缓温热药之峻猛,又可顾护脾胃,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不热,使收涩与温通并用,缩尿而不留湿邪,达到整体治疗效果。

  3.4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分析

  药味频次前3位为甘(186次)、辛(65次)、咸(51次);甘味药主入脾胃二经,作用平缓,具有补益中气、调和阴阳、和中缓急的作用,同时合用温性药有甘温益气固精缩尿之效,在尿频治疗中使用频率最高[24]。辛味能散能行,合于温性而辛散温通,既能助力膀胱气化,又能通畅溺窍。咸味能下入肾与膀胱,直达病所,再合上辛温甘平之性味,共奏温肾固精缩尿,暖膀胱助气化之功。

  3.5 高频药物归经分布分析

  归经频次前3位为肾经(212次)、脾经(115)、肝经(114次),其中归肾经的药物最多,其后是归脾经、肝经的药物。《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可见肾与小便排泄密切相关,肾失封藏,小便失约,频数而出,故温肾固摄小便尤为重要。脾主运化水饮,将津液吸收、转输至全身脏腑,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中气下陷,津液输布失调,导致大部分水液下注膀胱,故小便频数;因此选用甘温、辛温入脾经之药,益气温中,健脾运水,尿频自愈。肝主疏泄,调畅津液运行输布,气行则津布,气机调畅,津液布散,小便自调。肾、脾、肝三脏在尿液的生成与排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尿频的发病可从归经规律中看出常用中药紧扣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用药归经切合病机。

  3.6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当以最小支持度19%、最小置信度30%和最大前项数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对配伍规则可见,常用的药对有鹿茸-龙骨、牡蛎-龙骨、桑螵蛸-龙骨、桑螵蛸-附子、鹿茸-桑螵蛸等。补阳药与收涩药、温里药配伍较多,体现了古代医家在临床上治疗尿频以温肾缩尿、收敛固摄、益气温中温阳利水为主的用药特点。

  以药测方,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常用药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名方缩泉丸[25],出自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全方仅由乌药、益智仁、山药组成,具有温肾化气、缩尿止遗之效,主治小便频数之膀胱虚寒证。方中益智仁辛温,入肾脾二经,收涩之中兼有收涩之性,能暖肾温脾,助阳化气,固精缩尿,故为君药。乌药辛温,能散寒邪,其性又善下走,直入肾与膀胱,温肾散寒,助膀胱气化,助君药止小便频数而为臣药,《本草撮要》曰:“益智仁,功专止遗浊,缩小便,得乌药治小便频数。”山药甘平兼有固涩之性,缓补脾肾,益气滋阴,缩尿止遗,为佐使之药。三药合用,温肾助阳,下焦得温而冷寒自除,膀胱气化乃复,约束有权,尿频自可痊愈。又如《本草衍义》中桑螵蛸散[26],调补心肾以治小便频数,方中桑螵蛸甘咸补肾,其性收敛而固精缩尿,故为君药。龙骨质重而安心神,味涩而缩小便;龟甲滋肾补心,安定心神,合为臣药。远志石菖蒲茯神交通心肾,而安定心神,缓解膀胱激惹征[27];因小便频数,易耗伤气血津液,故以生晒参、当归益气养血生津,共为佐药。诸药合用,补涩结合,上下相济,共奏补肾固精缩尿、养心安神定志之功。上述两方的配伍特点,均符合药物关联及用药规律结果。

  4  结语

  数据挖掘技术在各大领域广泛应用,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8]。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有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判断分析等。如原萍萍等[29]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新方分析等方法研究小儿神经性尿频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研究发现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多以补肾固涩缩尿之品为主,这与小儿遗尿临床表现多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相符合,说明数据挖掘方法可用于中医古籍文献研究,为中医传承开拓新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的小便频数方进行频数分析及关联分析,得出了历代医家治疗尿频的用药组方规律。可以发现,治疗尿频常用龙骨、附子、牡蛎、肉苁蓉、桑螵蛸、鹿茸等中药;选药以补虚药、收涩药、温里药等为主,性味多辛温甘平兼以咸涩,且归经多为肾脾肝心;多选用鹿茸-龙骨、牡蛎-龙骨、桑螵蛸-龙骨、桑螵蛸-附子、鹿茸-桑螵蛸、山茱萸-熟地黄等药对。尿频在临床上以虚寒较为常见,治疗故以温肾固精缩尿、助力膀胱气化为主,兼以益气温中、健脾利水、养血安神等,体现了脏腑并治、平调阴阳、补涩而不敛邪的特点。除此之外,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职,亦可致膀胱失约而小便频数,故也常用萆薢、茯苓二药以清热利湿通淋。通过以上分析,临床用药规律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符合,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看文献:

  [1] 秦国政,张春和.中医男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9):131-132.

  [2] 张新东,金保方.尿频辨治八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0):3149-3151.

  [3] 许田俊.甘草干姜汤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2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12):1444-1445.

  [4] 张春和,李焱风,李曰庆.李曰庆教授基于肾虚血瘀论治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证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3):7-10.

  [5] 刘春林,张光荣,皮持衡.皮持衡治疗“腺性膀胱炎”经验总结[J].江西中医药,2018,49(03):21-23.

  [6] 王世东,肖永华,傅强,赵进喜,申子龙,吴文静,刘爻,李佳玥,韩元媛,吕仁和.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03):4-8.

  [7] 扈瑞春,石君华.中医分期辨证治疗尿道综合征体会[J].河北中医,2006(01):45.

  [8] 王晓莉,杨华艳,王国英,张宝军,田苗,孛立甲,陈伟,王萌超.腹针联合中药治疗肾虚型尿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09):941-942.

  [9] 李永彬,朱舒翔,章志恩.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0):758.

  [10] 杨华.中医治疗精神性尿频51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02):238-239.

  [11] 毛燕,戴晓娟.缩泉丸治疗老年性肾阳虚型非感染性尿频3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2):31+98.

  [12] 李德干.中医辨证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2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9,38(06):27-28.

  [13] 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

  [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

  [16] 高雪敏.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供中医类专业用)[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17] 徐福松.徐福松实用中医男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78-79.

  [18] 黄元御.长沙药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

  [19] 张晗,张磊,刘洋.龙骨、牡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839-1840.

  [20] 王飞娟,景鹏.中药附子及制剂治疗嗜睡症的临床疗效及药理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03):1-7.

  [21] 赵思远,吴楠,孙佳明,张辉.近10年牡蛎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08):821-824.

  [22] 刘宁,王琦,郑丰杰.刘景源教授从三焦辨治癃闭虚证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02):54-55.

  [23] 王蕴珠,代红雨,苏智慧,任有庆,郭旭.温通法在疮疡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04):58-60.

  [24] 何流,刘鹏,邱模炎.甘味药在张仲景治疗虚劳病中的应用探析[J].中医杂志,2018,59(10):890-892.

  [25] 吴少波,龚雪,杨菲,黄庆.缩泉丸补肾缩尿的分子机制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09):91-93.

  [26] 王丹,赵晶,李世杰.李世杰运用桑螵蛸散治疗小便频数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10):1413-1414.

  [27] 马建海,汤超.镇静安神汤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66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01):25.

  [28] 熊文媛,肖永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式及其特点概述[J].现代中医临床,2014,21(01):44-46.

  [29] 原萍萍.基于文献的中药复方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0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