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付祥1 张春和2
(本论文荣获“第六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摘要:目的 探讨尿频内治方剂的用药规律,为当代医家中医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尿频使用中药,并分别查出其类别、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UCINET及NetDraw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纳入尿频内治方剂63首,用药99味,高频使用中药有26味药,多属补虚药、收涩药、温里药等,药性以辛温甘平兼有咸涩为主,药物归经中,以肾、脾、肝、心归经频次居多。根据高频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鹿茸-龙骨、牡蛎-龙骨、桑螵蛸-龙骨等。结论 数据挖掘结果发现尿频在临床上以虚寒较为常见,治疗故以温肾固精缩尿、助力膀胱气化为主,兼以益气温中、健脾利水、养血安神等,体现了脏腑并治、平调阴阳、补涩而不敛邪的特点。除此之外,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职,亦可致膀胱失约而小便频数,故也常用萆薢、茯苓二药以清热利湿通淋。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方剂大辞典;尿频;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尿频是指单位时间内小便次数增多的一种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成人正常白天排尿4~6次,夜间0~1次,尿频轻者每日排尿6~7次,重者可达数十次,且每次尿量减少,但24小时排尿总量正常[1]。现代医学认为尿频常见于泌尿道感染、前列腺增生、精神性尿频、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崩症、结石、肿瘤、创伤、糖尿病等,可涉及内、外、妇、儿、骨、男科等多个学科领域,给患者的生活、工作等带来极大困扰[2]。近现代文献[3—12]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尿频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进一步总结历代医家治疗尿频的经验,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频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客观总结出方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研究尿频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及筛选
选用《中医方剂大辞典》[13]中收录的小便频数治疗方药为研究资料,剔除食疗方剂及现代不常用方剂,如:羊肺羹、鸡肠酒、糯米粥、菝葜汤等。
1.2数据规范
中医物名称根据《中华本草》[14]、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5]和《中药学》[16]记载名称,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存在同种中药的不同入药部位、异名同药以及中药名称因品种、地域、炮制等不同而存在差异的中药进行统一规范,未涵盖的药物不予录入,如茴香子、茴香统称小茴香,炙甘草、粉甘草、生甘草等统称甘草,鸡肶胵、鸡肶胵黄皮统称鸡内金,椒红、川椒统称花椒等;土瓜根、青盐、人中白、童便、菝葜等不予录入。
1.3数据库的建立
将符合筛选要求并规范整理后的中药数据,包括功效、类别、药性、药味及归经,采用二分类的量化方法处理,将每味中药按“无=0,有=1”进行赋值,录入Excel并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全程采用双人录入法,将处方序号及其药物组成,所涉中药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分别输入并校对,确保数据录入准确,若出现两人录入不一致,对照原文核实并修改。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药物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其中用方频率=出现频次/方剂总数,用药频率=出现频次/中药总频次。采用Weka 3.8对中药潜在关联规则进行分析,采用UCINET及NetDraw绘制可视化中心度分析图。
2 结果
经上述方法筛选,共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小便频数方剂63首,其中涉及中药99味,累计使用中药总频次388次,药性总频次388次,药味总频次631次,归经总频次1035次。
2.1 高频中药使用分布
使用频次>5的中药分别为龙骨、附子、牡蛎、肉苁蓉、桑螵蛸、鹿茸等26味药,以上中药累计使用频次256次,累计占药物总频次(388次)的65.98%;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尿频的高频中药频数分布表
|
|||||||
序号
|
中药
|
频次
|
用方频率
(%) |
用药频率
(%) |
累计频率
(%) |
类别
|
药物功效
|
1
|
龙骨
|
20
|
31.75
|
5.15
|
5.15
|
安神药
|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
2
|
附子
|
17
|
26.98
|
4.38
|
9.53
|
温里药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3
|
牡蛎
|
13
|
20.63
|
3.35
|
12.88
|
平肝息风药
|
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
4
|
肉苁蓉
|
13
|
20.63
|
3.35
|
16.23
|
补虚药
|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
5
|
桑螵蛸
|
13
|
20.63
|
3.35
|
19.58
|
收涩药
|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
6
|
鹿茸
|
12
|
19.05
|
3.09
|
22.67
|
补虚药
|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
7
|
12
|
19.05
|
3.09
|
25.76
|
补虚药
|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
|
8
|
12
|
19.05
|
3.09
|
28.85
|
收涩药
|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
|
9
|
熟地黄
|
12
|
19.05
|
3.09
|
31.94
|
补虚药
|
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
10
|
11
|
17.46
|
2.84
|
34.78
|
补虚药
|
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
|
11
|
益智仁
|
11
|
17.46
|
2.84
|
37.62
|
补虚药
|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
12
|
10
|
15.87
|
2.58
|
40.20
|
收涩药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
|
13
|
萆薢
|
9
|
14.29
|
2.32
|
42.52
|
利水渗湿药
|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
14
|
甘草
|
9
|
14.29
|
2.32
|
44.84
|
补虚药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15
|
9
|
14.29
|
2.32
|
47.16
|
补虚药
|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
|
16
|
8
|
12.70
|
2.06
|
49.22
|
收涩药
|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
|
17
|
茯苓
|
8
|
12.70
|
2.06
|
51.28
|
利水渗湿药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18
|
鸡内金
|
7
|
11.11
|
1.80
|
53.08
|
消食药
|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
19
|
牛膝
|
7
|
11.11
|
1.80
|
54.88
|
活血化瘀药
|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
20
|
小茴香
|
7
|
11.11
|
1.80
|
56.68
|
温里药
|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
21
|
6
|
9.52
|
1.55
|
58.23
|
补虚药
|
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
|
22
|
6
|
9.52
|
1.55
|
59.78
|
温里药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
|
23
|
狗脊
|
6
|
9.52
|
1.55
|
61.33
|
祛风湿药
|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
24
|
花椒
|
6
|
9.52
|
1.55
|
62.88
|
温里药
|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
25
|
6
|
9.52
|
1.55
|
64.43
|
补虚药
|
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
|
26
|
6
|
9.52
|
1.55
|
65.98
|
补虚药
|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