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选穴归经分布
对整理得到的88个腧穴根据穴位归经进行分类,得出各经脉经穴出现的个数、频次、频率。88个穴位中有7个穴位为经外奇穴,共出现频次为35次。其余均为经穴,穴位所属经脉出现频次最多的依次为:足太阴脾经(152)、足阳明胃经(127)、手阳明大肠经(94)、足少阳胆经(58)、足厥阴肝经(54)、手少阳三焦经(47)、足太阳膀胱经(45)、足少阴肾经(36)等,具体分布见表2。
表2腧穴在十四经脉分布情况
经脉
|
腧穴个数 |
频次 |
频率(%) |
足太阴脾经
|
9
|
152
|
21.84
|
足阳明胃经
|
12
|
127
|
18.25
|
手阳明大肠经
|
7
|
94
|
13.51
|
足少阳胆经
|
7
|
58
|
8.33
|
足厥阴肝经
|
4
|
54
|
7.76
|
手少阳三焦经
|
7
|
47
|
6.75
|
足太阳膀胱经
|
11
|
45
|
6.47
|
足少阴肾经
|
4
|
36
|
5.17
|
手太阳小肠经
|
7
|
17
|
2.44
|
手太阴肺经
|
6
|
14
|
2.01
|
督脉
|
2
|
10
|
1.44
|
任脉
|
3
|
3
|
0.43
|
手少阴心经
|
1
|
3
|
0.43
|
手厥阴心包经
|
1
|
1
|
0.14
|
2.1.4 从所选腧穴在身体各部位分布分析
将距离四肢各关节3寸及3寸以内的腧穴作为为关节处腧穴,胸腹腰背部腧穴作为躯干处腧穴,头颈项部腧穴作为头颈处腧穴。得出选用腧穴在下肢各关节及其附近分布最多,其次为上肢各关节及其附近。其具体分布见表3。
表3腧穴在人体各部的分布情况
项目
|
上肢关节处
|
下肢关节处
|
肢体非关节处
|
躯干处
|
头颈处
|
穴位数
|
30
|
44
|
2
|
10
|
2
|
穴位频次
|
179
|
471
|
19
|
17
|
10
|
2.1.5 补泻规律分析
66篇文献中泻法共运用了65次,包括捻转泻法17次,提插泻法8次,未明确具体手法者18次,刺血泻法22次。运用了补法16次,包括捻转补法7次,提插补法2次,未明确具体手法者2次,艾灸补法6次。平补平泻运用了16次,火针刺血(泻血而温阳为补泻兼施之法)用了4次。
2.2 关联规则分析
本研究对关联规则的分析,不同于既往类似研究用前后项分析的方法,而是直接进行单个穴位之间的关联匹配,以保留穴位原始的匹配情况。选择频次≥3的穴位采用arules包的eclat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分析参数支持度≥0.2(support=0.2),规则元素≥2(minlen=2)。支持度>0.3的关联规则共有26条,腧穴关联支持度最高的腧穴集中在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合谷、曲池、血海上,关联穴位支持度最高的为三阴交-足三里,其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见表4及图1。
表4腧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关联穴位
|
支持度
|
关联频次
|
关联穴位
|
支持度
|
关联频次
|
{三阴交,足三里}
|
0.500
|
33
|
{曲池,阴陵泉}
|
0.333
|
22
|
{曲池,三阴交}
|
0.424
|
28
|
{合谷,曲池,三阴交}
|
0.333
|
22
|
{合谷,曲池}
|
0.409
|
27
|
{合谷,足三里}
|
0.333
|
22
|
{三阴交,太冲}
|
0.409
|
27
|
{太冲,血海}
|
0.318
|
21
|
{阴陵泉,足三里}
|
0.394
|
26
|
{三阴交,阴陵泉,足里}
|
0.318
|
21
|
{太冲,足三里}
|
0.394
|
26
|
{太冲,阴陵泉}
|
0.318
|
21
|
{曲池,足三里}
|
0.394
|
26
|
{合谷,太冲}
|
0.318
|
21
|
{三阴交,阴陵泉}
|
0.379
|
25
|
{曲池,太冲}
|
0.318
|
21
|
{合谷,三阴交}
|
0.364
|
24
|
{三阴交,血海,足三里}
|
0.303
|
20
|
{曲池,三阴交,足三里}
|
0.364
|
24
|
{曲池,血海}
|
0.303
|
20
|
{三阴交,太冲,足三里}
|
0.348
|
23
|
{太冲,阴陵泉,足三里}
|
0.303
|
20
|
{三阴交,血海}
|
0.333
|
22
|
{合谷,曲池,足三里}
|
0.303
|
20
|
{血海,足三里}
|
0.333
|
22
|
{合谷,三阴交,足三里}
|
0.303
|
20
|
图1 腧穴关联规则网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