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第五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帕金森病的中医理论分析

2018-08-16 13:54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蒋弢 张明程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

(本论文荣获“第五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摘要:帕金森病在当今中医的治疗中多以“风证”“虚证”为本,医者也往往按照旧有的辨治逻辑予以治疗,从而,一方面失去用中医理论深入分析帕金森病的有效视角,使中医理论解读固化;一方面难以将西医知识整合进中医理论体系当中,不能以新知启旧学。所以,从中医基础理论概念中何谓“风”,何谓“虚”入手,进一步在中医体系里思考本病症状的由来以及衍变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基础理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aly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ZHANG Ming-cheng,JIANG Tao

  (Department of Rchabilitation,Th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of Yunnan,Kunming650224,China)

  Abstract:In today's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wind syndrome" and "deficiency syndrome" for this, doctors also tend to b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treatment of the old, thus, a loss of effective analy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TCM theory; on one hand It is difficult to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of Western medicine in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the old ideas can not be inspired by new knowledge. So, Explanation from the concept of basic theory of TCM: what is the "wind", what is "deficiency" with further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ymptoms of this diseas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system of TCM.

  Keywords:Parkinson's disea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basic theory

  帕金森病(PD)按照流行病学的预测,患病率在未来将大幅度的增加[1]。鉴于西药在控制症状和病因治疗上的局限,中医将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满足于配合西药以“减毒增效”是不够的,过去的传统认识也同样束缚了中医的发挥,所以,我们当努力在理论上提出新的假说、新的视角,以利于临床探索全新的治疗理念与模式。

  1.症状未必能涵盖帕金森病的病机 因症状的相似相类,中医学把PD归属在“颤证”范畴中,以颤证的理法方药来对PD进行诊治。自《黄帝内经》始,都只用“掉”、“振掉”、“颤振”等名称来指代震颤的症状,至明代《医学纲目》方有“颤振”病名单列出现[2]。其间,各家典籍都提出了许多相似的症候,并根据中医理论“取象比类”的原则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综合历代医疗经验,将本病病机确立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兼及痰火瘀阻”,其中,“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居于首要的位置[2]。但是,PD不仅仅拥有震颤的表现,同时,按照传统“三主征”(震颤、强直、运动迟缓)诊断的患者,在尸检诊断中错误率达到24%,可见,本病还有更为内在的致病机理存在,有时,症状反不如良好的多巴反应来得准确[1]。所以,文献描述的特征有可能出自PD,却未必一定是PD所致,简单地将二者划上等号并不利于对本病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样的例子如消渴与糖尿病[3],石淋与泌尿系结石[4],脚气与维生素B1缺乏[5]、胸痹与冠心病等。同时,从中医理论内部来看,“三主征”真的完全可以用风或虚来解释吗?在外感疾病中因邪郁生热消灼阴质从而导致气血濡养不足、约束乏力而出现震颤之症,而有诸如复脉汤、定风珠之治;内伤则由于久病或烦劳消耗藏阴从而导致疲敝乃至震颤之症,而有诸如人参养荣汤、六味、补阴之治。但感受外邪及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不见得发作PD,或说,PD患者未见得有剧烈而明显的外邪发病史和长期消耗性情况出现,那么“风与虚”从何而来?PD的“虚证”是真的“虚”吗?

  2.风所象征的意义 中医思维从衍化的角度看待阴阳,从变化联系的角度理解五行,从而建立理论框架,不以“抽象”而以“大象”来分类、辨识物候变化,即所谓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系辞传》和《黄帝内经》均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蕴含的是变动、虚性的意义,不像形是静止、实性的意义。不抓住象所表征的核心性质就难以理解以“象”所代称的中医概念。“风”就是这样的象。在社会中,先民首先是对季节变化有所体认,并随着采集-捕猎、分配、加工副产品、使用消耗,最后到贮藏的生存行为,逐渐产生了生长化收藏的观念,这就是后来的五行生化模式(肝为将军之官,就是狩猎意义的扩大:军事、防御及进攻,必须具备集中、突破的特性)。而当社会结构建立后,原始时期军事为王就慢慢演变为国家时期主管分配为主了(君主本身也是建立在军事力量上的,所以二者相生,反倒相权及相应的管理系统后来居上),故君主之官居首,文武分列两旁,藏蓄兜底,最广大最基层的部分则承担生产运输工作而支撑四旁,五者互相制约,这就是五行的制约模式。从人文角度看,“風马牛不相及”,其“風”为信息的传递或联系,后世风俗、风气、教化等意思即其引申,也有秩序、传播的涵义。这些内化于心理结构的认知必然也同化着医学理论的建构。在现代,我们更知道风因大气气压的不均衡变化而产生,在不同的时空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由此,所谓“将军之官”、“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可集中力量以疏通及能由意识主动控制的功能属肝,包括相应的神经肌肉和代谢功能等,即由风之象喻之(外向性的控制)。而对应的所谓“相辅之官”、“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可进行吸收排泄及神经监察、内部防御、分泌的功能属肺,包括感觉神经、内分泌、部分消化和免疫功能等,是人体“官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金之象喻之(内向性的控制)。其它身体中负责储藏能量,抑制分配的功能则属肾;负责能量的布散及物质的性态转化的属心;负责基础能量物质的生产运输的功能属脾。此为天地人相参以建构医学认知的由来。

  疾病所说的风,实际就是风之病或病于风,动摇只是一种隐喻而不是本质。传统归于风病的,如“中风”,《素问•风论篇》云“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实际正是对肝-风本性所病的表述,因不得通,故风性不行而病。过度疏泻则后力不济,不能持续以通;疏泻不足则郁结生热,亦不得通,即“寒则衰饮食,热则消肌肉,名曰寒热”。各种“藏府”之风,实际上并非使用后世成熟的五藏-五行匹配的模型意义,而是使用当时认知条件下的大体解剖及位置意义。其风就是这些部位的“肝气”出现异常,如不均衡、不固摄、不通达时出现的功能异常及相应见症。比如,“肺风”就是时人对部位分类后被命名为肺的区域内“肝木”的力量出现了问题,前者为位为分类意义,后者为性为病理意义。无论哪种“中风”,包括脑梗塞或脑出血,无非都是“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小续命汤就是着眼于此的),只是因为其病位处于中枢相对封闭之地所以才表现得更为深重。帕金森病亦应如是。

  又如《金匮要略》论“痉病”之“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治疗由津液不足以承阳气之行的栝蒌桂枝汤,到阳气郁结不通的葛根汤,再到有实热结滞导致的阳气不通、津液损耗所用的大承气汤,其要点还在于致津液、存津液,而津液足之目的还是在于能支撑阳气之“通”。由此虽用甘寒而不避温药,若一味寒凉或甘守,难免寒凝呆钝,遂脱离阳主阴从的规律。可见“风”之症象并不以所谓的“熄风”为主,而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通”固然是肝气之郁结,但致不通之由,使能通之治,其余四行均可致之,故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