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嘈。方言读cáo。嘈,《昆明方言词典》:“(形)形容胃内因缺乏油荤而难受的感觉:我这几日心首下下嘈了嘈。——你买点肉吃吃嘛,留着些钱儿整哪样?”如嘈心寡辣。(青蒿)“痰气盛者,宽中下气,倒饱,心嘈”。
﹝31﹞呃。方言读è。原作“口厂巴”,应即“呃”之误。喉间气逆作声。朱震亨《丹溪心法》附《证治要诀》六:“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呃逆,由于膈的痉挛,急促吸气后,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声音。通称打嗝儿。(臭灵丹)“吃则令人胸膈嘈杂,心犯作呃”。其中,犯,方言同“翻”。
﹝32﹞解撒。原作“改散”。解,方言音ɡǎi。如解大手,即解大便;解小手,即解小便。改,应即“解”之误。撒,方言音sá。撒尿。散,应即“撒”之误。(何首乌)“风邪未消,痰火不清,食之不解撒,忌用”。
﹝33﹞潮。意为湿、潮湿。潮,《昆明方言词典》:“(形)湿。【对】干……”。(木通)附“治火眼疼痛”方云:“风藤草尖不拘多少,用潮纸包定……。”
﹝34﹞子母火。方言语,意为用较细的柴草、豆根、谷壳等作燃烧,母火(又称之为“底火”)埋于内,堆捂燃烧后留有余烬的火。《昆明方言词典》:“子母火,(名)柴燃烧后留有余烬的灰火:挨洋芋放在子母火首烧烧。”(木通)附“治火眼疼痛”方云:“风藤草尖不拘多少,用潮纸包定,于子母火内微炮,挤汁,点目内,要将灰去净”。又,因子母火火微、无烟或少烟,一家姊姊妹妹可以亲亲热热地聚拢在一起烘烤,故亦称之为“姊妹火”。
﹝35﹞合。方言音huó。应为“和”,意为跟、挨、与。(马齿苋菜)附方云:“一治赤、白痢,用马齿苋捣汁,合鸡白服”。
﹝36﹞磨。意为磨去、消化。(水牛连贴)“健脾开胃,消积,磨宿食,宽中醒脾,有进食之功,消痞满胸胀”。(鸡肫皮)“宽中健脾,消食磨胃”。
﹝37﹞㖞。方言音wāi。即(嘴)歪;偏斜不正。原作“喎”。喎,为“㖞”之异体。通治门之“皂角通治”云:“中风口㖞眼斜,用皂角末五两,陈醋调涂患处,须替换涂之,以涂尽末为度。”“威灵仙通治”云:“口㖞眼斜,筋骨疼痛,热毒、疮毒。”
﹝38﹞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如,须臾不可离。须,方言音xiē。如快些,意为快点等。通治门之“皂角通治”云:“外以醋涂项上,须臾肿处即破血出而愈。”
﹝39﹞鸦。原作“鵶”。鵶,为“鸦”之异体。按方言,“鵶”应为“丫”,意为丫巴,也称丫丫,如树丫巴、手丫巴、脚丫巴等。“威灵仙通治”云:“妇人月经不通……鸦臭、气臭难堪,宜勤服之。”参见上文“桠”。
﹝40﹞松盟节。应即“松毛节”。毛,方言音māo。松毛,即松针。《昆明方言词典》:“松毛,(名)松针:<花>铺松毛,撒鲜花,迎接新人进新家。松毛节,即用松针扭成的绳状物,可拉开一节节作燃料。下卷附良方“药酒仙方”之中的药物有“松盟节”。
﹝41﹞狐狸精。原作“狐狸均”。均,当为“精”之误。应为音近而误。狐狸精,指狐狸死后变成的精灵,旧传会用美色、气味等迷人。下卷外附单方“狐狸精迷人,用桐油搽在下阴上,即愈”。在《滇南本草》之中,有多处如此之文,今各种整理本均以封建迷信等因而删除。本文为理解和研究方言而保留。
﹝42﹞慢。原作“漫”,据文意改。慢火,意为小火。慢,本相对于“快”。但民间所言的“快火”,当指“大火”、“猛火”。下卷外附单方“夜间疼者,蛔虫咬也。用苦练子皮……放土锅内,慢火熬成膏,每日五更时,温酒调下一钱,以虫下为度”。
﹝43﹞瘿袋。即瘿瘤,又称甲腺肿瘤,是常见的头颈外科疾病。《昆明方言词典》:“瘿袋,(名)同大脖子②。”“大脖子,(名)①(地方性)甲状腺肿:她呢大脖子口 格好口 得了?②(患地方性甲状腺肿时)脖子前部的肿瘤,瘿。也称‘瘿袋’:她长着个大脖子。③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人:他是个大脖子。”旧时由于缺碘,得此病者不少。因患此病者常瘿瘤肿大如袋,俗称“瘿袋”。《医门揽要》“左关肝脉浮主病”云:“主好怒……瘿袋、耳鸣、大便不通、疝气、膀胱疼。”
﹝44﹞脖经。即“脖颈”之俗称。经,方言音jīng。《医门揽要》“左尺肾脉浮主病”云:“主头疼、眉骨疼、脖经疼……。”
﹝45﹞不容。俗语,意为不要、不许、不让。《医门揽要》“右关胃脉浮主病”云:“浮洪,主胃疼火症,不容揉。”
﹝46﹞吃。原作“喫”。《昆明方言词典》:“吃,(动)①喝,饮:吃汤|吃醉口 得了……②抽,吸(烟)……。”《医门揽要》“右关胃脉浮病源”云:“胃脘疼……喜吃冷水而痛减者,是火症。”
﹝47﹞去。距,距离。去,方言音kè。《医门揽要》“右尺命脉浮病源”云:“结胸……如不下而误汗,则去死不远矣。”
﹝48﹞顺。作动词,指向着同一个方向,跟“逆”相对。在方言中,有通达、顺畅之意。《医门揽要》“左关肝脉沉主病”云:“吞酸,肝气本顺,血不养肝,则肝气郁而上逆也。”
﹝49﹞连贴。动物脾脏之俗称。《昆明方言词典》:“连贴,(名)猪的脾脏:<谚>心补心,肺补肺,连贴补脊背。《昆•饮食》【备考】《县志》:“猪脾曰‘连贴’。”《医门揽要》“左关肝脉沉治法”云:“雀蒙眼,羊连贴、水红花子、青盐蒸服;汤药方用红花、益母草、夏枯草煎服。”
﹝50﹞推食。推,本指向外用力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也指使事情开展。在这里,专指如推磨磨。推食,即推磨磨食物,引申为消食导滞。推食之剂,指神曲、山楂等助消食之物。《医门揽要》“右关胃脉沉病源、治法”云:“脐下疼……体实者,用平胃散加推食之剂。”
﹝51﹞退。向后移动,跟“进”相对。方言谓推也,指推后、往后挪。《医门揽要》“左尺肾脉迟主病” 云:“主反胃……经水退后……。”
﹝52﹞梦掩。“掩”,原本污而不明,据下文“数紧”内容补。掩,意为遮盖;掩蔽;掩覆。梦掩,方言语。书面语作“梦魇”。梦魇,俗称“鬼压床”。梦魇症是指睡梦中梦见被压被束等而惊叫,或幻觉重物压身,不能举动,欲呼不出,惊恐万分,胸闷如窒之状。一般每人都会遇到梦魇的情况,这是正常的。但若经常梦魇,这可能是一种疾病。《医门揽要》“左寸心脉数主病”云:“主目干疼……梦掩、多梦、好怒、颠狂症、头疼。”
﹝53﹞豔茶。豔,音yàn。古同“艳”。今作“艳”之繁体。豔茶,指浓茶。《医门揽要》“中暑合症论”云:“中暑大喘不止者,以豔茶服之。”“中暑头疼不可忍者,用豔茶占飞盐治之。夏秋可用,春冬宜忌。”
﹝54﹞沃。方言语,同“屙”。排泄(大小便)。《医门揽要》“中暑合症论”云:“行役热极脱衣,一时小腹扭痛,以路心土围于小腹上,令人更换,溺小便,沃之即愈。”
﹝55﹞溺。音niào,同“尿”。《医门揽要》“中暑合症论”云:“行役热极脱衣,一时小腹扭痛……溺小便,沃之即愈。”
﹝56﹞哈。音hā。本指张口呼气,与“吸”相对。哈,方言谓一边口中念着“哈”或“哈口 格哩口 格哩”;一边用被呼出的气吹过的手,挠别人的胳肢窝等处使其发痒发笑。《昆明方言词典》:“③(动)胳肢;在别人身上抓挠,使发痒。因胳肢时同时发出哈气的声音,故称:称莫哈我了,太痒了。——你越怕哈,我越要哈。”《医门揽要》“中暑合症论”云:“行役热极脱衣,一时小腹扭痛……或以棉花铺肚子上,令人哈之,以起泡为愈,再服开水立止。”
﹝57﹞腰脊强。脊,原作“眷”,疑为“脊”之误。强,方言音qiāng。意为硬、直。《医门揽要》“伤风合症论”云:“头如斧辟,腰脊强,四肢倦怠,鼻塞无涕,名湿伤风。”
﹝58﹞拣。挑选,选择;剔除不可用的部分。《昆明方言词典》:“拣,(动)剔除蔬菜上不可食用的部分,把可食用的留下:拣蒜|拣葱|拣豌豆尖儿。”《医门揽要》“神效保产方”云:“菟丝子一钱,拣净,酒泡。”
﹝59﹞遍数。方言谓次数。遍,方言音biàn。量词。《医门揽要》卷下“不禁”云:“不禁者,小便频多,不计遍数也。”
﹝60﹞磁瓦。指磁碗、磁瓶等破碎后形成的如瓦片一般的碎片。《医门揽要》“治重舌”云:“用海螵蛸研末,陆续吹入重舌上。如不愈,腮下以火罐拔之。磁瓦刮破,见血即愈。”
﹝61﹞洩。同“泄”,漏也。《医门揽要》“治腋下狐臭方”云:“蜜陀僧……共研末,贮磁器中勿洩气。”
﹝62﹞尖。指植物细锐的末端。方言读jiē。方言常谓“尖尖”,也说尖儿尖儿。《昆明方言词典》:“尖尖,(名)①尖儿:笔尖|刀尖|舌头尖。②山峰……。”这里为量词,指若干个植物细锐的末端部分。《医门揽要》“治小儿疟疾”云:“用麻子叶尖七尖,开水泡汤服。”
另外,《滇南本草》中的莴笋(原作“窝笋”)、“蛤蟆(方言读héhā)芸香草”、山皮条“又名矮陀陀(方言读tuótuó)”等,也均系至今民间仍在流传的方言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