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第五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务本《滇南本草》中的地方方言

2018-08-16 10:53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苏国有

(昆明市政协文史委)

(本论文荣获“第五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滇南本草》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性本草。《滇南本草》在记述药物的同时,也保留了不少地方方言。本文选择《滇南本草》现存最早的刻本,也是明清时期《滇南本草》内容最丰富、收载药物最多的务本,就其中的方言词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准确认识《滇南本草》记载的药物药性,进一步把握《滇南本草》治病疗疾的经验和规律。

  本文所录的《滇南本草》中的云南方言,主要是方言词语,其内容包括方言词、意义较为特殊的词组等,并将部分原文作为例句随文录入。后文中有同一词或词组者,也将其原文调于一处一并录入。原文出自《滇南本草》者,仅用括号等标明源自何种药物或何段文字,书名则不在一一注明;出自《医门揽要》者,则在引文前注明。其张华文、毛玉玲编著《昆明方言词典》(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中有释义者,以是书为准对其义进行记述;是书没有释义者,则依笔者掌握之义进行简要记述。

  务本《滇南本草》中的方言,按正文之中出现之序,综录于下。

  ﹝1﹞工。谓雄性的,与“母”的相对。通常写作“公”。如《昆明方言词典》谓两性人为“公母人”。(人参)“滇中有十三种工人参,味甘,性燥热,伤人无益,故此不注”。

  ﹝2﹞独。意为一个,单、单一,独一无二。《昆明方言词典》云:“独,(形)单独的:<花>独花不好戴。”《滇南本草》中有言“独枝”、“独茎”等。(白云参)“独枝,绿黑叶,根肥、嫩,内有汁,俗呼‘还阳参’”。(迎风不动草)“生山中,独茎,数枝,开黄花”。(水朝阳草)“独苗”。

  ﹝3﹞熬。原作“火  熬”。火  熬,为“熬”之异体。熬,方言读āo。本指为了提取有效成分或去掉所含水分、杂质,把东西放在容器里久煮。方言指用微火长时间煮。此乃古代汉语“熬”之意。(双尾草)“取双尾草一斤,熬成膏,服之,乌须黑发”。《滇南本草》下卷外附单方云:“夜间疼者,蛔虫咬也。用苦练子皮……放土锅内,慢火熬成膏,每日五更时,温酒调下一钱,以虫下为度。”后例按其意,应作“爊”。爊,音āo。通“熬”。用微火慢慢地煮。

  ﹝4﹞贴。本指粘,指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也指靠近,紧挨。如贴近、贴切、贴心等。方音读tiě。意为依附、黏置;紧挨、靠近、紧靠。(石胆草)“生石山上,贴石而生”。(黄毛金丝草)“生山中,绿叶贴地,上有一枝,枝上开黄花数朵”。(地卷草)“生石上或贴地”。(菊花参)“形似菊花,贴地而生”。

  ﹝5﹞破。使损坏;使分裂;劈开。如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等。方言读poū。意同“剖”。(紫叶草)“破心看之,如灯草绵软”。

  ﹝6﹞一服。方言读fù。量词,用于称中药;剂。如一服药。亦写作“副”、“付”。(无风自动草)“男子一服而精暖也”。

  ﹝7﹞桠。方言读yā。又称“桠杷”,亦写作“丫巴”。《昆明方言词典》:“丫巴(桠杷),(名)东西分叉的地方。也称‘丫丫’:树丫、手丫、脚丫。【备考】《县志》:‘木歧谓之果  果,又谓之桠杷。’”方言平常所说,有树丫巴、手丫巴、脚丫巴等。(金钱草)“三年生叶一台,分一桠,桠上生花”。

  ﹝8﹞向阳。即“向太阳”。《昆明方言词典》:“向,(动)烤(火):<谚>有时一顿胀,无时烧火向。”《昆明方言词典》:“向太阳,同烤热头:<谚>春夏忙,秋收粮,冬季到来向太阳。”(青霞草)“生有水处,向阳地方”。

  ﹝9﹞罩定。意为笼罩着、笼罩住。(青霞草)“远视有青霞罩定,采取熬膏服之,延寿百年”。

  ﹝10﹞处处。意为到处、多处、大部分地方。(南薄荷)“滇南处处产薄荷”。(无花果)“此果处处皆有”。

  ﹝11﹞别省。意为别个省、其他省。别,音bié。另外。《昆明方言词典》:“别个,①(代)别人……②别的,其他的……。”(南薄荷)“老人作菜食,返白发为黑,与别省不同。”

  ﹝12﹞痘封眼。封:本为密闭,此处为封住、挡住之意。痘封眼,当为方言语,意为痘挡住了眼。(青花黄叶草)“采根为末,治痘封眼,神效”。

  ﹝13﹞天生子。意为自然而生。(无花果)“无花,一名‘天生子’”。

  ﹝14﹞白胖。意为又白又胖,或谓增白长胖。白,方言读běi。指像霜或雪的颜色。与“黑”相对。(白龙参)“生服,令人白胖”。

  ﹝15﹞刀剐。谓刀割。剐,方言读ɡuà。本指割肉离骨或尖锐的东西划破。方言意为划、割。(水芭蕉)“采为末,若逢刀剐……剐患处,先用此药搽上,用刀剐之不疼”。又,谓除去。(水毛花)“采取作麻药,剐疮不疼,或剐尿结,先搽此药,剐之不疼”。

  ﹝16﹞单。意为只、仅。《昆明方言词典》:“单,①(动)因不配套而多(出)……②(动)因不成双而多(出)……③(名)不配对的东西或人……。”(菊花参)“单食此参,退虚烧热症,神效”。

  ﹝17﹞朝。方言读cháo。意为向、向着。朝,《昆明方言词典》:“(介)向。由朝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用在动词后:转朝左边(向左转)……。”(水朝阳草)“花朝阳,叶尖长大”。(何首乌)“黑豆煎,露一宿,次早煨热,朝太阳服效”。

  ﹝18﹞敥。《滇南本草》中原作“捻”。捻,一音niǎn。用手指搓转。《水浒传》二十五回:“王婆把这砒霜用手捻为细末,把与那妇人将去藏了。”一音niē。同“捏”。捻,在方言中,一指用手搓转,一指用手指将东西碾为细末。(山韭菜)“根,同赤石脂捣烂,晒干为末,捻刀斧伤,神效”。(珠子参)“古土方:用珠子参为末,捻刀伤、疮,收口甚速”。在《滇南本草》之中,上述两处均应“敥”之误。敥,音yàn,以手散物。《昆明方言词典》云:“敥,(动)撒(粉状物在另一物体上):拿点儿灰敥在上首。挨消炎粉敥在伤口上。【备考】《集韵•去声•艳韵》:‘敥,以手撒物。’以赡切。”《滇南本草》中之两者,均已“为末”,即“敥”“刀斧伤”和“刀伤、疮”,故,均应作“敥”。

  ﹝19﹞笋鸡。做食物用的小而嫩的鸡。(兰花参)“五钱,笋鸡一只去肠,入参于内”。

  ﹝20﹞烂。原作“滥”。应即“烂”之误。烂,过熟。(兰花参)“五钱,笋鸡一只去肠,入参于内,水煮烂服之。”

  ﹝21﹞牙猪。《昆明方言词典》:“(名)公猪。”牙,应即“豭”之转音。豭,音jiā。书面语,公猪。(兰花参)“惟弱极者,同牙猪精肉炖用亦可”。

  ﹝22﹞雀盲眼。原作“鹊盲眼”,据本药目录药名栏下部注改。又称“雀蒙眼”。《昆明方言词典》:“雀蒙眼,(名)同鸡蒙眼。”“鸡蒙眼,(名)①雀盲眼。②夜盲的人:<滇>新娘子,为何将灯吹熄?——如家是个鸡蒙眼,最怕灯光,故尔吹来。”眼病之一,在嵩明指白内障等目内有白皮遮挡而视物不明或失明之眼病。(绣球防风)“治小儿雀盲眼、白翳、青盲”。又,在云南,雀蒙眼同“鸡蒙眼”,系对夜盲症之俗称。《医门揽要》“左关肝脉沉主病”云:“主雀蒙眼、腰疼不能直……。”

  ﹝23﹞戥。音děng,用戥子称东西。也作“等”。(虎掌草)“各戥份”。戥子,测定贵重物品或某些药品重量的小秤,构造和原理跟杆秤相同,一端放戥,一端盛物,盛物体的部分是一个小盘子,最大计量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

  ﹝24﹞解。解除。方言读ɡǎi。原作“改”,据文意更。(红土瓜)“补脾,解胃热”。

  ﹝25﹞箍。原作“篐”,据文意改。箍,音ɡū,围束;亦指围束的圈。在方言里,指用线、绳、竹篾或金属条等把物体捆紧,或用带子之类勒住。如箍桶、桶箍、铁箍。(芙蓉花)“其叶可箍疮出头”。

  ﹝26﹞屙。方言读wō。排泄大小便。即拉(尿),拉(屎)。原作“窝”,据文意改。(鱼眼草)补注云:“小儿乳结,日安夜哭,盖因腹痛,屙绿屎之故。”

  ﹝27﹞醒。即“省”。(苦远志)“治痫症惊搐,手足战摇,角弓反张,不醒人事,口吐痰涎”。《医门揽要》“中暑附方”云:“一方用太乙紫金锭,姜汤调下。治中暑不省人事。”

  ﹝28﹞格。方言犹“隔”。隔,通“膈”。隔膜。体腔中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膜。《管子•水地》“脾生隔,肺生骨。”(过山龙)“下气,消胸中痞满横格之气”。

  ﹝29﹞挞皮。挞,音tà。通常指用鞭、杖等物打人;拍打。这里系方言,即“塌”。塌,《昆明方言词典》:“(动)脱,脱落:<谚>扁担挑水两头塌。《昆•讽喻》毛线塌口  得好几针了。”挞皮,即“塌皮”,意为脱皮。《昆明方言词典》:“塌皮,(动)脱皮:<谚>星宿密,晒塌皮;星宿稀,雨凄凄(《昆•气象》)。”(大狼毒)“如不避风,令人肿挞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