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六种证候与阴阳错杂证、非阴阳错杂证的关系表
|
阳证
|
非阳证
|
c2
|
R
|
风证
|
14
|
32
|
2.690
|
0.101
|
非风证
|
128
|
168
|
||
火热证
|
35
|
62
|
1.649
|
0.199
|
非火热证
|
107
|
138
|
||
痰证
|
33
|
25
|
6.801
|
0.009
|
非痰证
|
109
|
175
|
||
血瘀证
|
38
|
32
|
5.907
|
0.015
|
非血瘀证
|
104
|
168
|
||
气虚证
|
19
|
35
|
1.060
|
0.303
|
非气虚证
|
123
|
165
|
||
阴虚阳亢证
|
3
|
14
|
4.199
|
0.040
|
非阴虚阳亢证
|
139
|
186
|
阴虚阳亢证组采用连续矫正2检验,其他采用2检验,是否为阴阳错杂证与是否为痰证有显著性差异(<0.01),与是否为血瘀证、是否为阴虚阳亢证有差异(<0.05)。
由表1、表2、表3可以看出,“一分为三”辨证方法所辨阴证与“94标准”所辨得气虚证基本吻合,阳证与风证、火热证基本吻合,阴阳错杂证与血瘀证、痰证和阴虚阳亢证基本吻合。
4.讨论
关于中风病的辨证诊断标准,上世纪末我国相继出台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8]、《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9]、《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7],其中《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即“94标准”)将中风病分为六大证型,是目前中风病辨证诊断采用最广泛的标准,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证候要素涵盖不全面、条目赋值欠合理、条目内容有待商榷及适用范围易受时间因素影响[14-16]等问题,所以探寻简化现有中风病的辨证诊断标准,寻求建立更加简化、更加实用的新辨证诊断标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阴阳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对某些具有联系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周易》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周易•说卦》),“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我国医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将哲学中阴阳的概念应用于中医理论体系当中,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些现代医家认为可否用阴阳理论来概括中风病的证型,郑国庆等[17-18]认为中风病阴阳为纲辨证理论依据充分,简洁实用,是中风病辨证发展的必然要求, 符合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中风病病情复杂,特别是出血性中风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证型变化复杂等特点,故仅用阴阳两种证型难以将其全部概括。林亚明教授在1993年即提出了除阴证、阳证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证型:阴阳错杂证,他认为阴证与阳证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阴阳错杂症候,因此 “一分为三”(即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辨证法可以作为辨证方法的纲领[6]。
本研究通过对114例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辨证及进行相关分析后显示,“一分为三”辨证方法所辨阴证与“94标准”所辨得气虚证基本吻合,阳证与风证、火热证基本吻合,阴阳错杂证与血瘀证、痰证和阴虚阳亢证基本吻合。故可以认为在出血性中风病的辨证诊断中,“一分为三”辨证方法所辨三种证型可基本概括“94”标准所辨六种证型。
当然,临床辨证工作量庞大且证型变化复杂,临床证型也受时间变化及地域不同的影响,笔者尽可能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此114例病例进行观察及数据分析,如有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2] Steiner T, Bösel J. Options to restrict hematoma expansion afte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Stroke, 2010, 41(2):402-409.
[3] Mayer S A, Rincon F.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J]. Lancet Neurology, 2005, 4(10):662-72.
[4] Joyce S Balami, Alastair M Buchan. Complications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J]. Lancet Neurology,2012,11(1).
[5] Valery L Feigin, Carlene MM Lawes, Derrick A Bennett, Suzanne L Barker-Collo, Varsha Parag.
[6]林亚明.八纲辨证中的“一分为三”说[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04):24-26.
[7]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01):55-56.
[8]王永炎.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02):56-57.
[9]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03):64-66.
[10]张舞青,林亚明.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辨证规律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01):23-24+48.
[11]杨志波.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辨证方法的临床再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
[12]刘晓敏.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4.
[13]饶明俐, 王文志, 黄如训.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2007:28
[14]程雪,都文渊,王媛媛,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09):1527-1529.
[15]张聪,高颖.《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天津中医药,2007(01):12-14.
[16]耿晓娟, 张军平, 高颖,等.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变化规律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9):1485-1487.
[17]郑国庆, 黄培新. 中风病辨治阴阳为纲源流[J]. 中华医史杂志, 2003, 33(4):227-230.
[18]郑国庆. 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哲学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06, 27(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