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第五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秦国政教授从补肾益肺健脾法论治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经验浅析

2018-08-15 13:0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王定国  张明强1 邢益涛2 李 杰1 蔡阳恺1 王立春3 秦国政1△

(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 2.海南省中医院 3.安徽中医药大学)

(本论文荣获“第五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  要:喘息性支气管炎为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多因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或因免疫机能减退引起,临床症状以喘息、哮鸣音、咳嗽为主;好发于冬、春两季,以1~3岁婴幼儿常见,如患儿未及时接受治疗,很可能进展成支气管哮喘,甚则会有呼吸衰竭的可能性,所以应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诊治。秦国政教授对喘息性支气管炎研究多年,在本病的诊疗上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应当顺其发病特点,辨因析源,治病求本,究其标症,标本同治,主张从补肾益肺健脾法论治本病,其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本人有幸侍诊学习,现将其经验总结,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秦国政教授;补肾益肺健脾法;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经验

  喘息性支气管炎(Asthmatic Bronchitis)又称哮喘性支气管炎,为临床较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有哮喘表现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性临床综合征。本病易发于冬春两季,季节更替时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均有发病,尤以1~3岁婴幼儿多见。本病多因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或因免疫机能减退引起,疾病病程较长且每年发病常持续3个月以上[1-2],临床症状以咳嗽、喘息、哮鸣音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支气管痉挛、气道狭窄、气道内黏液分泌增多等,导致患儿肺换气、通气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本病具有发病急、喘息剧烈、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3];如果患儿未及时诊治,将可能进展为支气管哮喘,甚则导致呼吸衰竭,对患儿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4-5]。因此,应对本病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临床上常选用常规治疗方法有抗病毒、抗生素、止咳等对症治疗,但均未能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长期服用后患儿易产生耐药性,同时还会引发许多不良反应等[6],致使许多患儿家属在选择治疗时常举步维艰。

  秦国政教授为云南省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男科分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名中医,云岭学者。从事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工作近30余年。临证多年,学验俱丰,特别是对男性疾病、内儿妇科疾病、慢性疾病的治疗尤为擅长。秦国政教授认为本病与肾、肺、脾三脏相互协调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其发病责之于肾肺脾,以肾肺脾亏虚为本,外感六淫或痰湿阻滞为标,虚实夹杂,标本并存。故秦教授认为应当顺其发病特点,治病求本,兼顾标症,标本同治,并予益肾健脾补肺以扶正治其本,祛邪化痰以治其标,达到恢复正常身体机能的作用。

  1.辨因析源,辨病识本

  喘息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属“咳嗽”“喘证”的范畴。咳嗽与喘证之名、症状表现及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诸多医著中也有诸多相关的记载,如《素问•咳论篇》云:“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五邪篇》曰:“邪在肺也,则病为皮肤痛,或寒热,或上气喘,或汗出,或喘动肩背。”《活法机要•咳嗽证》载:“咳谓之无痰而有声,则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之无声而有痰,则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之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之于肺气而为咳,动之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医学入门》云:“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痰声者谓之哮。”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本病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为后世医家对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代医家从多脏腑、多角度、多因素对本病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如有从肺肝入手治疗本病者[7-8]、有从肺脾论治者[9-11],有从有从肺大肠腑阐述者[12],有从气风血论述者[13-14]。

  秦国政教授则借鉴古今诸多医家见解,进一步完善并阐释认为,本病病位在肾、肺、脾三脏,病因病机为肾失气化、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致痰浊内阻,气机逆乱所致。《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脏腑薄之,藩篱疏之,易于传变也,肌肤嫩之,神气怯之,易于感触也。”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多娇嫩、肌肤多柔弱、形气多未充,明代医家万全进一步补充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阐述了小儿有肾虚易损、肺娇易病、脾弱易伤的体质特点。小儿肾常不足,肾气不充则肾失濡养,以致肾之阴阳失衡,气化失司使气机不利,气不行津,则水津停聚则凝聚为痰;肾气不固,纳气无力,气不归原,痰随气升,上壅于肺致气道阻塞而发为本病。小儿肺常不足,肺虚卫表不固,致营卫开合失司、腠理不密,易为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邪正交争,郁于肺络,致肺气宣肃失司,呼吸不利,气滞不行,肺失通调,水津失于输布则凝聚为痰,痰气搏结,引动伏痰,痰阻气逆,气携痰升,上壅于肺致气道阻塞而发为本病。小儿脾常不足,且饮食不知自节,常易损伤脾胃,以致脾阴亏耗,阴阳互根互用,久而脾阳不足,脾伤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运化失司,津液聚而成湿,湿蕴日久,积湿为痰,痰阻气逆,上壅于肺致气道阻塞亦易发为本病。

  2.晰晓本源,析证施治

  秦教授结合其病因病机,认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多由肾失气化、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致痰浊内阻,气机逆乱所致。《类证治裁•喘症》言:“肺为气主,肾为气根也;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也。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肾为“作强之官”,且有龙火守位、温煦脏腑的特点;肾主藏精、主纳气、主水,肾精充盛,肾气充沛,摄纳有权则呼吸和调,肾之阴阳与精气通过对各脏腑阴阳和气的温煦及资助作用,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蒸腾气化,并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素问•大奇论篇》云:“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肺为“相傅之官”,为娇脏、五脏之华盖,且有喜润恶燥、不耐寒热的特点;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行水,肺气之宣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之肃降,清气得以吸入,宣发与肃降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傅青主小儿科》载:“若脾胃不足,致痰饮乃生,上贮于肺也,则易发热咳嗽”。脾为“仓廪之官”,且有喜燥恶湿的特点;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脾胃一升一降,为全身气机之枢纽,同时调节机体内津液输布及代谢,使全身水液分布正常。肾、肺、脾三脏为本病之要,相互协调,互为影响。如《医碥•杂症•气》谓:“气根之于肾,亦归之于肾,故曰肾主纳气,其息深深;肺司呼吸,气之出入,于是乎主之……。”肺气宣降而行水有赖于肾气及肾之阴阳的促进,肾气升降蒸化的水液有赖于肺气宣降运动的配合,肺肾协同作用使体内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肺之肃降利于肾之纳气,肾之精气充盛、纳摄有权利于肺之肃降。“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之运化健旺有赖于肾气及肾之阴阳的资助与温煦,肾藏精元充盛有赖于脾气运化水谷的充养和培育,脾肾协作配合使先天后天得以相互资生、体内水液得以输布平衡。《医宗必读•痰饮》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之运化谷精津液功能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以输布全身,而肺之生理功能维持也依靠于脾气的运化功能得以实现;肺气宣降以行水,脾气运化以散精,肺脾协调配合使全身水液正常地生成与输布。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失濡养,肾气不固,摄纳无权,以致肾之气化失司、阴阳失衡,进而导致肺卫不固,腠理不密,开合失司,使外邪易从皮毛口鼻而入,邪正交争致肺气宣肃失职,呼吸不利,肺失通调;加之饮食不节,使之脾阴亏耗,久而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水津聚而成湿,湿蕴日久,积湿为痰,痰气搏结,引动伏痰,痰阻气逆,气携痰升,上壅于肺致气道阻塞而发为本病。故治法上应以补肾益肺健脾为总则。通过补肾,促其肾之阴阳平衡、摄纳有权、气化正常,进而蒸腾作用助机体津液布散,常用药物有熟地、菟丝子枸杞子乌梅珍珠母等。古云:“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也。”通过益肺,促其肺之宣肃协调,浊气得出,清气得入,进而呼吸均匀通畅,使得全身气机升降及津液布散功能正常,常用药物有炙黄芪细辛等。《医宗必读》载:“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通过健脾,促其脾气健运,胃以和降,一升一降使全身气机调畅,气能生津且能行津,可让机体津液得以布散,常用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壳、全瓜蒌、炒麦芽威灵仙仙鹤草甘草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