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0.9%;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治疗组
|
50
|
30
|
17
|
2
|
1
|
98.0
|
对照组
|
42
|
11
|
13
|
10
|
8
|
80.9
|
3.随访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见表3。
治疗组停药3个月症状积分与治疗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停药3个月症状积分与治疗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复发率低。
表3 两组随访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x ± s,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后
|
停药3个月
|
治疗组
|
50
|
0.80±1.08
|
0.94±1.07*
|
对照组
|
42
|
1.97±1.58
|
2.90±1.43#
|
注: 与本组治疗后比较,* P>0.05;与本组治疗后比较,#P<0.05。
4.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月随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FD是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之一,西医治疗多以对症为主,根据症状使用促胃肠动力剂、质子泵抑制剂(PPI)、感觉神经调节剂以及抗焦虑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FD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和“胃痞”等病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以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将其证候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等五个证型【2】。涉及肝的证候只有一个即“肝胃不和证”,对应的的证治为“理气解郁,和胃降逆”,方药为:柴胡舒肝汤,为肝气实和有余之证,为阳证。笔者在长期观察中发现,肝的虚寒性证候在该病中也不少见,即肝寒气郁,它既有肝郁的表现,又有明显的虚寒之象,多有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的基础。黄元御所云:“太阴以湿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3】,说明了脾胃这一对燥湿相济的矛盾共同体是可以向湿的一方转化,而《素问•六微旨大论》:“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则疾病逐渐从湿从寒化,脾胃虚寒,而后天脾胃阳虚亦可累及先天肾阳虚衰,脾肾阳虚。肝,五行为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如中焦脾胃从寒化湿化,或进一步脾肾阳虚,水寒土湿,则木气寒,不能升发疏达,可造成肝寒气郁,疏泄失司,使中焦升降反作,壅塞于中,临床上即可见到脘腹或痛或胀,而成“胃脘痛”、“胃痞”之病。《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克正也”。黄元御又说:“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3】肝主疏泄,疏泄有常,则脾胃升降有序,肝寒气郁,疏泄失司,中气不能升降斡旋,又可以反过来影响肝气的疏泄,即因病致郁,因郁加重。故见上腹胀闷或疼痛,嗳气;肝经贯胸胁,肝郁气滞则胸胁满闷或气短,喜太息,烦躁;畏寒肢冷、饮食畏生冷及喜热饮均为里虚里寒之象;胃失和降可见恶心或呕吐;中虚湿滞,复加肝失疏泄,则便溏,或大便干,或大便不畅;服用温里药,时有效,时无效,或停药后加重,说明在使用温中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辨识有无肝寒气郁的存在,因为木郁贼土,又可以加重中虚;舌质淡或淡红或泛青,苔白或水滑,脉弦细或沉,或尺沉细,均为虚寒之象。
加减白豆蔻乌药散,脱胎于建国初期昆明地区戴氏(丽三)的名方“蔻壳台乌散”,原方主治寒湿中阻所致上腹胀闷或疼痛等不适,后来严继林教授在临证中,根据FD的临床表现和肝寒气郁的证候特点,将该方适当化裁,充分权衡后变通为现方,并依中药的通用处方名,改为现名,具有温肝达木的功效,用以治疗肝寒气郁型的“胃脘痛”和“胃痞”。乌药辛温,归肝、肾、胃经,温肝理气止痛,《药品化义》:“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顿然可解。”吴茱萸苦辛,性热,《本草思辨录》谓其:“性烈,……,辟肝中寒邪”;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本草正义》云:“艾性纯阳,……,辛温升举”;桂枝辛温,得东方温升之气,张锡纯谈桂枝,说:“桂花开于中秋,是桂之性原得金气而旺,且又味辛属金,故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而桂之枝形如鹿角,直上无曲,故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调达也。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升,胃气之逆者下降”。四药皆温理肝气,共奏疏达木郁之功。干姜辛热,上能温辛金逐上焦寒饮,中可温脾胃散中焦寒湿,配茯苓,补火泻水燥土;与上述温肝之品合用,补火燥土,温肝达木。白豆蔻配砂仁,皆性温,气芳香,甦脾和胃,理气而不耗气,消胀除痞。旋覆花、陈皮及厚朴,降肺胃之气,和中消胀。法半夏苦燥,燥湿和胃利气。炒白芍酸苦泄,与温肝诸药合用,以顺肝主疏泄之意。菟丝子温肾,《本草正义》谓其有“温运阳和之意”,温而不燥。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于升降之中,居中斡旋。纵观全方,守中气升降,温肝达木基于补火温肾泻水燥土,和降肺胃,温扶金气以制木气过急,消胀除痞不用破气伤正之药,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功能性胃肠病,为非器质性疾病,属于症状诊断学范畴,强调个体化治疗,用中医气化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进行分析和论治。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是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的结果,中药四气五味的配合,多种药物的配伍,功效越多,靶点和途径就越多,更符合临床需求[4]。本研究表明,加减白豆蔻乌药散治疗肝寒气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性使用多潘立酮,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Drossman D 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 process.Gastroenterology,2006,130:1377-1390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889-894
[3]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4-25;20-21
[4]刘丽宁.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