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鹏 曾小玲 张晓琳
(本论文荣获“第四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兰茂为云南省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遍历云南,尝尽百草,对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宝贵医疗经验进行了一次大整合,奠定了云南地区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思想,在云南本土医学中最具代表性。其对儒、释、道三者有独到见解,三者兼修,并在音韵诗词方面亦有颇高造诣,有170多首诗作流传至今。
关键词:诗词;兰茂;养生思想
兰茂(1397-1490),字廷秀,号止庵,又号玄壶子、和光道人。祖籍河南洛阳,云南嵩明杨林千户所人氏。是滇省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声韵学家、文学家,并在佛学、儒学、道家、音韵、诗词等诸多方面有着颇高造诣,被誉为滇中奇贤,更有“小圣”之称。
兰茂一生诗歌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兰茂诗词新注》中便涵盖了现实诗、抒怀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和哲理诗等多类。他的诗词将贫苦大众和封建势力做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地主阶级的厌恶与鞭挞以及对农民阶级的同情,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批判精神,却又不乏积极的生活态度。笔者拜读兰茂诗词及其著作《医门擥要》、《兰茂诗词新注》以及《兰茂传》之后,以部分兰茂诗词为基础,试从诗词入手探析兰茂养生思想,现汇报如下:
1、寓情于景,以物寄思
在《兰茂诗词新注》中不论是竹、梅、兰、菊等植物,还是春、夏、秋、冬这样的自然景象,无不描写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兰茂在其诗词中并非简单的将所闻所见描写刻画下来,更是将自己的一腔抱负和宏图大志寄托其中。《乐志赋》是兰茂晚年所作,也是其一生的写照,其中“惟达人之至明兮,善藏器以俟时。……必世主之求见兮,方出就而有为。匪独言听而计行兮,道终合而弗离。”作者博学多识,厚积薄发,盼望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在仕途上成就一番事业。可惜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接纳他,这位16岁便“凡诗书过目辙成诵”的才子,因为当时“文武官舍军校匠余,不许外郡入试”的规定,进不了正规学校,又不可能回远隔千山万水的河南洛阳应试。[1]“必世主之求见兮,方出就而有为”是兰茂的志向和抱负,可惜空有孔明之志,却未受到朝廷的赏识。四十四岁时,兰茂写下力作《端午日》,后四句的尾句“鱼腹埋魂亦何如”“清醒独醉皆尘土”“才不见用何惭颜”“功名未必胜清闲”分明道出了自己对怀才不遇的抑郁和不平。但仕途的坎坷并未能阻止兰茂创下不世功勋,他在中医药以及诗词音韵等多个方面的贡献,赋予了他“滇中奇贤”的雅号。他甘居田园,并非没有王佐之才,只是另有志趣罢了。这种不愿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仕途,而是随心、随性而为,正是为了摆脱束缚,不断地追寻着身心的自由。笔者认为,兰茂这种寄情于景,以物寄思的方法很大程度上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中医常说“七情内伤”,历史上多少才华横溢者因为久不得志的情感上的压抑,最后抑郁而终。屈原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能施展,愁眉投江,埋魂鱼腹。李贺年少抑郁而终,虽然尚有诗词流传,但志向难伸。情志的压抑很容易导致人体肝气不舒,气机失调,而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不仅仅是阴阳气血,气机的通畅条达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现代中医心理学认为“当某种个人欲望未能得到满足的时候,遂致内怀深忧而生情志病变……中医治疗心理疾病重在于心、于性、于情,即‘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于心,乃资正道’。”[2]兰茂深知医理,虽然仕途不顺,但是文人自有雅好,品茗作诗,饮酒填词,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情志舒畅,却病延年。
2、静心守神,恬淡虚无
2.1接物待人,静心守道
主张清静养神以养生可追溯到老子,如《老子》十六章就有“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有宥》亦说:“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3]《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亦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观点。可见对养生防衰或预防疾病来说,静心守神,恬淡虚无是极为重要的。兰茂诗云“心不妄动,百邪不生”,“静寂了无心事,一动惹起群魔”,“君子诚能寡欲,自然与道合真”,因此在理论上兰茂主张静心、守神、清净、善行,而在生活中,兰茂认为人之生灵“若被物来牵去,岂非虚得其名”,这是他接物的见解。“见客一团和气,增长善应玄机”这是他待人的主张。兰茂诗词蕴含了大量的儒、佛、道三教要旨,秉承理学思想,认为“教立三门,理归于一”。如:“谨节自然清净,清净即致中和。持此守心应物,玄关不在其他。”阐释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保持一定尺度,保持一种清净中和的心态,清心寡欲,这样才能维护自己所处世界的和谐。儒家“不偏之谓中,易之谓庸”讲的便是这个道理。而在庄子看来: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为的干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却能够草木繁茂、四时有节、阴阳平衡、万古常新。这正说明天道的本质属性正是“自然”,正是“无为而无不为”。兰茂“内静何妨外动,身闲不及心闲。往往劳神逐物,不曾参透玄关,耕凿之劳,不害于道。”[4]从中看出作者亦是提倡修身养神,静心守性,自然无为,不违天道的养生思想,而这种自由和逍遥也正是庄子所期盼的高度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