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馨维((云南省中医学院))
(本论文荣获“第三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1.对气化理论的认识
气化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李教授认为气是描述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运动变化与人和自然息息相关,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蓄育,气终而象变。”古代医家对气化理论曾提出很多观点。金元大家刘完素认为,“玄府”为人体与自然气化之通道,不单指汗孔。他指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脏府畅达,气化无阻,脏腑四肢形骸都能得以维持正常功能。张元素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运用气化理论,对药气味、升降、归经、治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张元素认为药物的升降沉浮与其气味厚薄、炮制有密切关系,他提出:“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甘辛淡之味,各有所能,各有不同也。夫药之气味不必同,同气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薄厚,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矣。”李杲将脾胃输布精微,化生元气的功能看作是气化的枢纽,他指出:“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以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之地者也。”脾胃将水谷转输精微至四肢及周身,而且还能推动脏腑气化;若脾胃升降功能失衡,水谷之精则无从化生。李教授继承学习古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人体所有脏腑、经络、精气的功能活动都是以气化形式呈现出来的,人体的气化现象有着升降出入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之气的气化规律是向上向外走体表,浊阴之气的气化规律是向下向内入脏腑。如果气机当升时不升,或当降时不降,或气机开合失司、或气机升降太过,均是升降出入失常的表现,都有可能引发相关疾病。
2.气化理论与肾病水肿的关系
李琦教授认为,气化理论与肾病水肿有着密切的关系。《温病条辨》中所说:“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也”。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肾病水肿涵盖现代医学疾病多个范畴,如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急慢性肾衰竭等。肾为先天之本,贮藏精气,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推动调控脏腑气化;肾主水液,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若肾中精气蒸腾气化失司,精气不固,则会导致精微物质外泄,进而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并进一步出现气不化水的水液运化障碍,最终引发水肿。肾病水肿的病机虽以肾为主,但李琦教授认为肾病水肿的发病离不开肺、脾、肾三脏之间气的升降规律及三脏之间的气化功能。如肺气的宣发肃降以及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的驱动,肾气的蒸化水液的过程也有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景岳全书》中记载:“小水虽利肾,而肾上连于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不调则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仅无法奉养五脏,反而泄之于外,致水谷顽固不消。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提到“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
3.李琦教授运用气化理论治疗肾病水肿体会
中医临床上治疗肾病水肿多是以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原则。《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谬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李琦教授在其基础上运用脏腑气化理论对肾病水肿作进一步阐释,她认为肾病水肿病机复杂,主要病因是以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等因素引起,病理变化则是以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为主。治疗上还应当固肾健脾、宣肺利水,使气机升降调达,水液运行有秩。临床上常分为:肺脾两虚 脾肾气虚 脾肾阳虚 三种证型。
肺脾不调证
证机概要:外邪侵袭,肺气不宣,脾失健运,通调失职,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利水,健脾消肿
代表方:桑菊饮合五苓散加减 前方桑菊饮主要祛除外感风症状,后方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脾肾气虚证:
证机概要:肾气不固,脾气虚衰,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水失泛滥,发为水肿。
治法:健脾益气,固肾利水。
代表方:黄芪六味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前方主要功效益气固肾,后方用于健脾渗湿利水。二者合用健脾补肾利水。
脾肾阳虚证
证机概要:肾阳虚衰,水寒内停,发为水肿。
治法:温补脾肾,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二仙六味合真武汤加减 前方温脾补肾壮阳,后方温阳化气利水,二方合用共奏温阳化气利水之功。
下一篇:姚派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