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玥[1] 谢庆[1] 侯敏[2] 冮顺奎[2]([1]云南中医学院 [2]昆明市中医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三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伏邪致病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伏邪有关。临床上痤疮有阴证和阳证之分,且多为伏寒化热,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了论述,以期能为痤疮的治疗略尽薄力。
关键词:伏邪理论;痤疮;伏寒化热
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多从火热、湿热立论,少有从伏邪理论的角度讨论痤疮的病因与病机者。我们在临床观察到阳虚体质患痤疮者不少,就此作一讨论。
1、中医对伏邪的认识
1.1 伏邪的定义
伏邪,又称伏气、留邪等。《中医大辞典》指出伏邪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任继学教授指出:“伏邪即隐藏于人体之虚处。”[1]邪气藏伏于人体正气相对薄弱的地方伺机而动侵犯人体,当人体的正气不足以抵抗邪气时则会发病。
伏邪理论可追溯到《黄帝内经》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暑,冬生咳嗽。”其他著作如《伤寒论》 、《温病条辨》中均有对伏邪的叙述。
1.2 伏邪的病因
伏邪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2]:一、外感病因:主要有六淫和疫戾之气;二、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损伤;三、病理产物成为病因,如水湿痰饮、淤血和结石;四、其他病因:包括外源性损伤,如外伤、毒邪、医源性病因;先天性因素。
1.3 伏邪类疾病的症候特点
伏邪类疾病有如下症候特点[3]:一、病邪潜伏,逾期而发;二、起病隐匿,暗耗正气;三、频发久发,进行加重;四、病情缠绵,久治不愈;五、病发于里,深重男疗;六、届时而作,交节发病;七、邪气伏匿,气尚有迹;八、酿邪为毒;九、蓄作有时。
2、痤疮概述
2.1痤疮的定义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 常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好发于青春期。据临床调查显示:12-24岁青少年痤疮发病率高达85%,而且发病年龄向儿童和中年两级扩展,患病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4]。
2.2中医对痤疮治疗的普遍认识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诸病源侯论·卷之二十七·面疤侯》记载:“面疤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疤,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目前普遍认为痤疮的病机为湿热蕴蒸肌肤,日久肌肤疏泄失常而成痤疮。病因主要有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湿凝滞和冲任不调。多讨论的是病因病机属于实热、湿热的阳证痤疮。
疮发于阳者为热、为痈、为痛,故阳证痤疮多为脓疱型痤疮,是比较严重的痤疮种类。脓疱型痤疮开始的时候呈现点状红斑或者小丘疹,发展迅速成为粟粒、豌豆、或者水疱,进一步感染变为脓疱。脓疱为谷粒至绿豆大小,疱液粘稠,常常沉淀于疱底部,形成积脓。脓壁十分薄弱、易破裂,破后露出糜烂面,愈后形成凹陷性疤痕。
杨柳教授认为[5]此类痤疮的病因主要与脾肺有关。脾胃主运化、升清降浊,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和辛辣之品,聚湿蕴热,湿热循阳明经上蒸于面而发。肺主皮毛、司腠理,若肺经风热、熏蒸肌肤,则颜面腠理开合失司,郁滞日久不散而发痤疮;之外,还与湿热之邪侵袭所致有关。故临床上此证普遍采用清热解毒,散郁消痤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