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院长访谈 > 独家专访 >

王健:我与中医有个约定 一个西医儿科医生八年中医的心路历程(2)

2017-09-30 16:2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那一次参观回来后,王健第二天中午去上班,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胸闷。他说,以前自己的身体非常好,当时也没有特别重视。上到二楼,突然就受不了,蹲到了地上。

  医务人员将王健扶上病床,经检查诊为:心肌缺血。上昆明医院检查左冠脉99%狭窄后放了支架。“安支架意味着什么?即终生戴上了一顶帽子,你王健就是一个心脏病人了,需要终生服药。”

  这件事给王健打击很大,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值不值啊?我这样卖命地为这所医院工作,我图啥?以前条件多好啊,待遇好,环境好,工作好,我这不是无事找事吗?”

  “我太想放弃了”王健说。但是,住院那段时间,局领导、中医院的同事、他的朋友,无一不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想起那些帮助我的朋友,班子成员对我的支持,职工对变革的渴望,我又不忍放弃了。”

  中医人踏实,典型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人。“作为一个院长,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他们看在眼里,就那样支持我,而且他们也知道,我生这么一场病,劳累是主要的诱因。”

  王健坚持了下来。

  新院的建设,给了所有员工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有了变革的希望,医院的氛围渐渐好转,团队的凝聚力开始增强。

  谁知,工程上又给王健一记重拳。

  新院建设过程中,工地打桩,地下遇到了非常坚硬的岩石,根本打不下去,大家怎么也想不到,一块巨石会成为医院建设的拦路虎,工期又紧,真是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怎么办?放弃这块地吧,前面所有建筑都打水漂,审批流程繁琐复杂……

  接连找了好多家设计建筑公司,最终解决了问题。

  一波三折,2014年8月,建水县中医医院终于整体搬迁。

  医院建筑彰显了建水建筑的文化,将建水和中医进行了完美融合,整个流程,又是完全按照现代医院的流程实施。

  院内有用建水紫陶制作的一面壁画,壁画讲述了四个中医故事:第一、岐黄问对,让老百姓通过壁画,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出处。第二、杏林医德。中医人必须遵行的治病救人美德。第三、悬壶济世,医生治病救人的行为。第四、青囊传承,中医学习的方式。将中国四大名陶之建水紫陶与中医完美融合,彰显了地方特色与中医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院中建了占地十几亩的百草园。园内小桥流水,灌木和花草错落有致。春夏秋冬花谢花开,鸟语花香。木槿、麦冬、枇杷、石榴、菩提、桂花、刺五加、金竹叶、十大功劳……甚至还有姜葱芫荽,在百草园内争相吐蕊,芳香四溢,成为了市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认识中草药的一方乐园。

  进入建水县中医医院,随时可见百草园内市民云集,有打太极的,有闲坐聊天的,有悠哉散步的,怡然自得。

  在医院的整个办公区域,包括电梯,都有中医文化的展示,有医院的院训、医院的LOGO、中医的典故、中医古籍、常识、诗歌、中药识别等等。

  医院定了新的战略:以中医为龙头,中西医结合为龙身,以中医康复保健为龙尾。

  这个战略,龙头旨在加强中医药的使用和推广。既然是中医医院,是中医人,你是自己人连自己的药都不用,老祖宗你都不认可,还算什么中医。同时,医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夯实中医基础,与广东省中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向全国各三甲医院外派进修,成功引入了国医大师石学敏、禤国维、全国名中医孟如、云南省国医名师夏惠明、李斯文等老专家在我院建立二级工作站。

  与此同时,仅是中药饮片也不足以发展医院,龙头必须做,而且要越来越好。“但中医又不能排斥西医,应该协同、协调发展。不管你是西医中医,从我们这里出去就一定是中医,要用疗效说话。”为做好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高达两千多万元,用于购买现代设备,夯实医疗基础。

  短短几年过去,建水县中医医院职工已经增加到了380多人,收入从入不敷出的1000多万,增长到了八九千万。

  王健带领他的团队终于达到了他的目标,他说,他不想把中医文化搞得那么高大上,就是想在细微的生活细节里,让老百姓在一种非常舒适的环境里,感悟中医。

  康复和保健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治未病是我们中医的一块主阵地,不能让社会上一些人打着中医旗号做烂中医,我们要让老百姓,尤其是年青人在时尚中感受传统,在传统中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爱上中医,离不开中医。所以我们建设的时候,把整个治未病科,做成了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的一个治疗场所。

  建水县中医医院目前已经成为各年龄阶段的市民,都喜爱去走走看看的地方。医院长远的目标是,让建水县中医医院,最终成为云南中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并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从2009年到现在,短短八九年,王健从不了解中医到成为中医的铁杆粉丝,他经历了人生的一场蜕变。他说:“我和中医有个约定,我是为中医而生,我一定为中医鞠躬尽瘁。我就想着有一天,当我拄着拐杖走进中医医院的大门,往那儿一站,会有年轻的院长走过来说一声,老院长,你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