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 工作动态 >

郑进:“十二五”是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

2016-04-01 17:00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代叶丽 浏览:

  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云南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从八大方面系统回顾了“十二五”全省中医药工作。通过统计分析,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省中医药发展速度最快、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


  一是中医药发展社会关注度持续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医药法(草案)》正式进入立法程序。习总书记调研江中集团时再次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今年2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中医药工作并明确了促进中医药发展的5项政策措施,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心剂”。2015年7月9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省政府印发了《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督查落实有关工作。李纪恒书记、陈豪省长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调研指导中医药工作,帮助解决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密集调研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心,也为云南中医事业振兴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是中医药发展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国家和省级共投入近20亿元支持中医药体系和能力建设。其中:投入资金13.41亿元,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投入近1.28亿元,支持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起,省级中医药专项增加到每年5000万元。

  三是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持续完善。国家、省级层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办医发展中医药服务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省卫生计生委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通知》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有关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发展。

  四是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省60所县级中医医院纳入标准化建设,占县级中医医院总数的三分之二;支持986个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和3530个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92%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成立了中医科、设有中药房;同时把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纳入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内容,打造了以腾冲市、南华县、麒麟区为代表的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有政府举办的县级以上中医医院105所,全省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9%的乡镇卫生院和83.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13.7%、12.9%和6.4%;与“十一五”末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覆盖率分别提高了32.7%、48.9%、56.6%和36.3%。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由2%提高到10.9%。全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类医疗机构(含医院、门诊部、诊所)1300多个。民族医药体系建设顺利推进,相继建成一批民族医药临床、科研、教学机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云南省彝医院(楚雄州中医医院)、迪庆州藏医院得到国家、省级财政基本建设支持,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对1.2万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培养优秀中青年领军人才4名、学科带头人8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4名。完成了第5批国家级和第3批省级师带徒工作,76名传承人顺利出师。启动了8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启动了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确定了2名传承合作导师和2名传承博士后培养人员;开展了630名全科医师培训、734名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710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启动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招收了454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及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争取项目支持,建立了25个国家级及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启动实施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工作。初步建成民族医药本科、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体系。2012年,云南中医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全日制傣医学本科专业,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民族医学博士,开展了彝医学、傣医学博士的培养。国家傣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正式开考,对少数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方法与技术、学术经验的保护继承起到了积极作用,解决了傣医从业人员的资格问题。

  五是中医药参与医改工作持续深入。在公立医院改革和相关政策制定中明确中医药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开展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部分县开展县级中医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工作试点,成效初显;在中医医院全面推开便民惠民措施,开展预约挂号、晚间门诊、缩短候诊及候药时间等便民服务;在全省三级中医医院推广住院费用“患者说了算”服务模式;认真组织实施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大力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积极参与基本药物中药遴选增补,84个中药品种进入省内增补目录,占50.6%;积极开展基本公卫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全面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和健康指导目标任务。

  六是中医药科研能力持续增强。建立了国家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4个、重点研究室2个、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中医药系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55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6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中医药对HIV干预的研究》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2015年分别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启动了40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昆明市建立了云南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在西双版纳建成了傣药南药研究检测中心,出版了《云南重要中药图鉴》等5本专著,启动了《中国傣药志》等3本普查专著的编写工作。实施了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了国家和省级民族文献整理、适宜技术筛选推广和院内制剂研发项目,完成了40余部民族医药文献整理、15项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和90余个院内制剂研发项目。出版了傣族、彝族藏族等民族药志和医学基本知识方面的著作近100部(卷),颁布了50个彝族药和54个傣族药标准。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取得标志性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科协等组织颁发的各类奖项18项。

  七是中医药服务综合能力持续提升。全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中医医院“创等达标”工程,目前全省共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9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70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5.9亿元,支持建设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21个、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平台60个、预防保健服务能力项目6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60个,为98所州市、县级中医医院配置了常规诊疗设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有了大幅提升。2015年底,全省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实际开放病床2.25万张,年门诊人次突破1400万人次、出院病人70.7万人次,业务收入52.36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104.5%、41.3%、114.9%和202.6%;医院病床使用率由2010年的62.3%提高到86.2%。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任务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累计治疗艾滋病患者1.2万例。

  八是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进。组建了50人的省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团、130人的中医药信息报送通讯员队伍。连续成功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大型活动。投入近千万元,建成了1个省级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支持建设了2个国家级、7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4年9月,在全国开通了首个省级中医药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云南中医”,加大科普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目前订阅人数近15万人,受众量达到1000万人次。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与泰国卫生部签订了“传统医药研究和发展合作协议”,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广泛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交流合作,倡导并成功举办了7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