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在线讯】12月3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公开发布,通知中公布了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所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各153项。通知中按照中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表述,首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拨云锭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本次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包括新入选项和扩展项,共计12项传统医药进入该名录,在其中,云南省申报的“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及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均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自2013年9月开始。国家文化部组织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直单位申报的1111个项目进行了审议。
据了解,本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选,对各地区申报数量和申报材料均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更加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与2011年公布的355项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相比,第四批非遗项目最终公布项目(306项)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精简。
在这种情况下,云南“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及“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均最终入选,不仅证明了云南传统中医药及传统民族医药的深厚底蕴,同时也证明了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对云南传统医药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业界权威人士表示,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拨云锭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将对相关企业品牌化运作有较大促进作用,还将对云南省传统医药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云南传统医药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普及。
相关链接:
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昆中药传统中药文化”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传承630多年,由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传承发展的,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地区的传统中药文化。它包括“厚德”、“精工”、“毋减”的药德药道,独树一帜的产品体系,口口相传的造药技艺,“舒清养、治未病”的中药养生理念和方法,严谨苛刻的“师带徒”制度,82家老字号药铺“痌瘝在抱”的经营之道和历代老药工践行的勤勉文化等七项文化内涵,是云南民族医药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1月,“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项目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入选国务院所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彝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实践。千百年来,彝医药与中医药等民族传统医药相互交融发展,是中国传统医药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分支。
拨云锭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彝医药精品,由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云南通海人沈育柏所创建老拨云堂生产,相传老拨云堂创始人沈育柏为扶危济世广求良方,至诚惊天,终遇神丐(实为大理鸡足山高僧),赐给神药“拨云锭”并秘授神方、神技及研药用神钵的传说。“拨云锭”在眼科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据说视障患者使用“拨云锭”后,患者真如拨云见日一般重见光明,眼睛视力得以恢复,因此有“拨云见青天,名传数百年”之美誉,“拨云锭”也就此而得名。
老拨云堂按古法所生产拨云锭在今天仍受众多患者追捧
1984年,沈育柏第十世传人沈永刚将祖传“拨云锭”制作秘方献出,建立了老拨云制药厂,使得拨云锭又重新恢复了生产,并迅速在市场上赢得了自己原本应有的一席之地。2014年12月3日,云南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所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