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血竭是从龙血树中提取的珍贵药材,龙血树是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植物,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它的寿命长达6000年,有“不老松”之美称。血竭傣医称其为 “埋嘎筛”,“埋”是傣语,意为大树,埋嘎筛就是龙血树,傣族奉其为佛祖祛除“帕雅拢”(病毒邪气)的圣药。血竭是我国中医药传统珍贵药物之一,在我国的记载和应用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自唐朝以来一直依赖进口。然而对于它的原料植物是什么历代本草和医书说法不一。1973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1911 -1981)带领科技人员深人孟连县的深山老林,终于发现了柬埔寨龙血树,为国家找到了急需的血竭资源,从此结束了我国血竭依赖进口的历史。他是我国发现野生珍稀植物树种龙血树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建立我国热带植物园的第一人。1981年蔡希陶先生与世长辞,遵照其遗嘱,人们把他的骨灰盒送回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励仑植物园,安放在他亲手种植的龙血树下。
三七:三七又称田七、金不换、云南省文山州是三七的主产区和原产地 人工栽培三七的历史在400年以前就开始了现文山三七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 85%以上。对于三七一名的来历,文山民间有多种说法:有认为三七因上生三枝七叶而得名;我国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认为:“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此一说法最有说服力,三七的使用记载最早见于《仙传外科方集》 (杨清受, 1378),迄今已有600多年,民间的使用实际远早于此但是,三七真正被世人认识并得以广泛应用是在李时珍将其收载于 《本草纲目》(1578)之后,《本草纲目》 着重记载其止血和治疗金疮功效;并说 “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军疮要药,云有奇功”。在明代我国著名小说《金瓶梅》 中也提到了“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不拘妇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调至粉末儿吃下去即止”,由此可见在16世纪中叶的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七已传入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而且作为跌打损伤、活血化癖的特效药物而遐迩闻名。自此以后,不少的医药典籍累有记述,人们对三七的医疗作用和价值亦不断有所认识。
至1765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对明清两代三七的应用作了重要的总结,他说三七“大如拳者治打伤,有起死回生之功,价与黄金等”。并将三七与产于东北和朝鲜的人参并列,称三七“颇类人参,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并称曰人参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 也就是说,早在18世纪中期,我国的医药学家从医疗实践中就已经发现了三七和人参有着相似的哇质和功效,这与现代科学从植物学、化学、药理学等方面研究的结果是相吻合的显然, 在那个时代三七已作为一种重要而珍贵的药物被广泛利用了。清末民初,云南名医曲焕章以三七为主要原料之一研制成功驰名中外的 百宝丹”(云南白药),自此三七的利用和生产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