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我叫李少华,今天,非常荣幸的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讲一讲我的父亲---李伯藩。
从我记事起,父亲总是有忙不完的工作,看不完的病人。在平时生活休息中,他和爷爷总有聊不完的病案···昨天的病人病情是否好转,今天又遇到了些什么样的病人。爷爷过世后,父亲从他手中接过病人,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给病人们看病,天天,月月,年年如此。那时,还年幼的我,无法理解他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到底是为了什么。直到我从学校毕业回来,到中医院工作并做了父亲的学徒之后,才慢慢领悟到父亲为什么一直没完没了地忙个不停。
记得刚到中医院跟父亲学习中医的时候,他对我说:“少华,医院早上八点上班,你必须提前五分钟到岗。”遵照父亲的要求,我提前五分钟到岗,可当我到诊室时,父亲已经在为病人看病了,他还把我的茶也泡好了,正冒着热气。第二天早上,我吸取经验教训,提前十分钟到医院,可是,父亲还是比我早,他又在看着病了,以后基本上天天如此。
直到半个月后的一天,我偶然看到他放在桌子上的手表,才发现原来他把时间调快了二十分钟。这一次,给我内心的震动非常大。从那天以后,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时间,认真工作,跟着父亲刻苦学习中医。
一转眼,父亲已年近花甲,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了。由于父亲对工作的认真、热爱、执着,对病友深深的眷恋与牵挂,医院希望父亲延迟退休,在与父亲正式协商后,父亲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父亲说:中医院要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我现在身体、精神都还好,能多带一下年青人,就多带一下,到了不能动了,也就没办法了,我同意医院的要求,延迟退休,接着到医院站好最后一班岗。
一次,父亲应邀到大理州医院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出诊。到了病房,我们看到患者面红耳赤、语声重浊、呼吸应促、昏昏欲睡,并了解到病人已发热十余日。父亲认真观察,仔细询问病情,了解到病人七八日未解大便,即使服用润肠通便药剂,也未见效。父亲认真仔细地为病人诊断,经深思熟虑后,对我说:“少华,《温病学》中焦篇第十七条说: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新加黄龙汤主之。现在你把新加黄龙汤开出来。”我一时被父亲的沉稳与睿智所惊吓,反而乱了方寸,只说出其中的几味药,没能把方子给完整地背出来。父亲看到我的窘迫,轻声说:“不要急,能写几味就写几味”。在父亲的帮助下,我在处方上写出了新加黄龙汤。父亲接过处方认真审查后,签上了名字,然后对病人的家属说:“这个药方,你们先去抓一付,今天就吃三次,六个小时后,病人要解大便,只要大便一解,病情就会得到缓解。明天早上八点钟,我们电话联系,到时再进一步的诊疗。”
从下关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出《温病学》一书,在书中查找更加详细的案语。翻到中焦篇第十七条时,我一声惊呼:“爸,您背少了一句。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您把“不运药者死”这句背漏了。父亲因为我能够查阅工具书而开心的笑着说:“憨儿子,把‘不运药者死’这句当着病人背出来,病人及家属乱了阵脚,我看你后面怎么医!医生不是神仙,再好的医术也需要患者的求生欲望和信心做配合,用好了,事半功倍!"这时我恍然大悟,才理解父亲对待患者和家属的良苦用心。
这位病友在服用中药后解通大便,经过后续的治疗,生命延续了一年多。
2001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医院办公室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份表需要我代父亲填好,让父亲确认后再交回他们。我来到办公室一看,原来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审批表。想到这是关于父亲的一件大事,我严格按照要求填写了表格。
当我高兴地拿着审批表走进诊断室请父亲审阅并确认时,父亲却严肃地问我:“这么长时间你到哪里去了?这么多的病人都在等着我们看,你少跑出去一点,不要耽误病人的时间。”
我说:“爸,医院办公室让我给您填了一份表,现在请您看一下,您确认后我好交给办公室。”
父亲接过审批表,认真看完后对我说:“这件事情,从现在起你不要再参与、过问,我不需要什么津贴,只要你安心、认真、踏实地坐在我对面,好好地跟着我学医,其它的我什么都不需要。”
下一篇:同事心中的老中医李伯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