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穴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临床 > 针灸经穴 >

任脉穴位一览表,难得好文,不可不读!(2)

2017-01-13 16:41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蒋玉倩 浏览:

  九、水分(《针灸甲乙经》)

  【别名】中守(《备急千金要方》);分水(《针灸大成》)。

  【部位】在脐上1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以脐中至鸠尾作7寸为标准,水分穴在脐上1寸,仰卧取穴。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肠鸣、腹泻、呕吐、腹痛、绕脐痛、转筋、腰脊急强、头面肿。

  【治法】针1~2寸,灸5~7分钟。

  【附注】

  1.腹部水肿甚则宜灸不宜针。

  2.上腹部穴位不宜深针,尤以肝脾肿大者不宜刺穿腹壁,以防刺中内脏。

  十、下脘(《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脐上2寸。(《针灸大成》)

  【取法】在脐上2寸,仰卧取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反胃、脾虚食少、食不化、痢疾。

  【治法】刺入1寸。

  【附注】本穴为任脉,足太阴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

  十一、建里(《针灸甲乙经》)

  【部位】脐上3寸。(《针灸大成》)

  【取法】脐上3寸,仰卧取穴。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食欲不振、水肿、肠鸣。

  【治法】刺5~8分,灸10分钟。

  十二、中脘(《针灸甲乙经》)

  【别名】太仓(《针灸甲乙经》);胃脘,上纪(《类经图翼》)。

  【部位】脐上4寸。(《针灸大成》)

  【取法】脐上4寸,仰卧取穴。

  【主治】胃痛、肠鸣、腹胀、呕吐、吐乳、泄泻、痢疾、黄疸、呃逆、反胃吐酸、便秘、疝气、脾虚食少、能食不化、霍乱吐泻、奔豚、温疟、喘息、失眠、头痛、癫痫、胸胁痛。

  【治法】针1~2寸,灸15~30分钟。

  【附注】

  1.中脘为胃之募穴。

  2.本穴为八会穴之一,腑会。

  3.本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

  十三、上脘(《针灸甲乙经》)

  【别名】胃脘。(《针灸大成》)

  【部位】脐上5寸。(《针灸大成》)

  【取法】在脐上5寸,仰卧取穴。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食少、食不化、反胃、呕血、吐涎沫、痰、头痛、眩晕、奔豚、癫痫、呃逆。

  【治法】针0.8~1.0寸,灸5分钟。

  【附注】本穴为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针灸甲乙经》)

  十四、巨阙(《针灸甲乙经》)

  【部位】鸠尾下1寸。

  【取法】脐上6寸,仰卧取穴。

  【主治】癫狂、癫痫、心悸、反胃、呕吐、胃痛、霍乱、吞酸、蛔厥、咳嗽、短气、心胸痛、胸胁支满、咯血、疝气、黄疸。

  【治法】针1寸,灸5~7分钟。

  【附注】巨阙为心经之募穴。(《针灸甲乙经》)

  十五、鸠尾(《灵枢· 九针十二原》)

  【别名】尾翳。(《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臆前蔽骨下5分。(《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剑突下,脐上7寸,仰卧取穴。

  【主治】癫狂、癫痫、反胃呕吐、蛔厥、头痛、呃逆、胁痛、喉痹、心胸痛、哮喘、咯血、咳逆上气、腹皮痛。

  【治法】针0.5~1.0寸,灸3~7分钟。

  【附注】本穴为任脉之别络。(《针灸甲乙经》)

  十六、中庭(《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鸠尾上行1寸陷中,中庭穴也。(《医宗金鉴》)

  【取法】在胸骨正中线,胸剑联合的中点,平第五胁间隙,仰卧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呕吐、胸痛、小儿吐乳、反胃、饮食不下。

  【治法】沿皮针0.5~1.0寸。

  【附注】任脉胸部穴位一般采用沿皮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