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临床 > 学术思想 >

中医证候理念的更新者——张震研究员

2016-01-13 16:2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蒋玉倩 浏览:

   张震研究员

  中医耆宿张震主任医师、教授,是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创始人,中西医结合资深研究员,我国研究中医证候学的知名老前辈。他更新了中医学关于证候的理念,揭示了疑似证之间的临床鉴别诊断规律,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张老幼承庭训,热爱祖国医学,于20世纪50年代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学习祖国医学成绩优异奖状和继承祖国医药遗产银质奖章。现已年临九旬,仍积极热心坚持中医临床诊疗、学术研究、睿意培育后继人才。他对中医学情有独钟,坚信中医药伟大宝库中蕴藏着真理,自当竭尽全力,精准继承,发扬光大。因此他一刻也不脱离临床诊疗,精诚实践,刻苦深入钻研中医经典理论,广阅博览,继承先贤学术精华。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积累经验,殚思竭虑,精心思考,经过心悟历程,终于明白中医的证候乃是患者体内病机变化与外现症状的有机统一体。“证”原是我华夏祖先根据社会医疗实践认识成果独创的用于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具有优势特色和中华文化底蕴的关键性医学理论,是使中医得以实现个体化治疗的根本依据。而今西医诊断不明或待诊的患者,只要据证依法选方遣药给予对证的恰当治疗,多能获得相应的疗效。然而现行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各种辨证并列的分类方法,难以集中反映证候自身的共性特点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不易完整理解和全面认识与运用。

  为此他潜心研究,认真实践,不断探索,深入思考,终于觉察到“证”本身存在着自然的层次与结构。“证”原来是由核心成份、基础架构、具体表达模式三个层次与定位指征等补充成份共同构成的。如气血阴阳,虚实寒热、风、温、湿、燥、火、痰、瘀等中医生理、病因、病机、以及病理产物等概念即是证的核心,可称为“核心证候”。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成份组合而成的:如气虚、血瘀、湿热、气阴两虚等等便是证的基础架构,可称为“基础证候”。基础证具体病位未明,必须与脏象经络等有关表现及外邪致病病程演变阶段之症状体征等病位证候相结合,标明了病位方能形成。如肾阴虚、肺气虚、肝郁气滞、温邪犯肺等等则为证候的具体表述模式,“即具体证候”。具体证候,有赖于“病位证候”的补充方属于完善。

  与此同时,张老进一步探索阐明了证候自身的变异与类证和疑似证候之间的鉴别诊断规律与方法等。只要充分了解和运用上述研究成果,则临诊辨证便可执简驭繁,得其要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详细内容请参阅《张震中医实践领悟与研究心得》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章第一节(北京人卫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及张老的其他学术专著《辨证论治新理念与临床应用》与《疑似病证的鉴别与治疗》(上海科技出版社2014年与1983年版)。关于上述证候学的研究成果,张震研究员在1984年4月卫生部召开的全国中医证候规范学术讨论会上做过专题学术报告,并受会议领导嘱托起草过证的定义。

  张老的证候研究成果于1986年6月14日在京由路志正、张镜人、陆广莘等国医大师和国内著名中医权威专家们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了认真的技术鉴定,认为该项成果“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对中医的医、教、研均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荣获云南省198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当此项成果的主要内容成为张老撰写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总论》出版时,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部公开评价该总论已“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证候”的概念、表述形式、结构与层次以及证候的命名原则,证候的分类,并剖析了证候本身的变异的和他们相互间的类同与疑似辨析,与鉴别类证的原则与方法,反映了证候研究的当前水平。”该书公开发行后,深受广大读者的肯定和欢迎。

  张震同志虽然在中医证候的传统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并不自满,经常以清代著名学者顾亭林之言“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获不足以自限”共勉。目前虽已90高龄,但仍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率领其学术继承人团队,继续开展中医人体气机系统理论与疏调气机治疗法及该法之广谱方剂化裁应用规律等有关项目循序渐进的深入研究,以期完成云岭中医张氏疏调学派既定的系列科研课题。为继承、发扬、创新中医学术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和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