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临床 > 学术思想 >

阅读古医籍要从“识字”开始

2014-07-05 15:3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编者按:中医典籍浩如烟海,要学好中医,必须看懂古医籍。而学好医古文,就是通向医籍宝库的途径。读懂古籍,深明医理,是每一个中医人必备的常识。

  汉字是具有形、音、义统一的表意性文字,其音后来发展称为音韵学,其义后来发展成为训诂学,因此文字学是音韵、训诂乃至其他相关学问的基础。正如清代学者戴震在《国朝先正事略》所言:“经所以载道,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明词者,字也。学者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宋儒讥训诂之学而轻言语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忘舟楫也。”

  学习文字学不能不首推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以及围绕该书由历代学者阐述研究所形成的说文学。然后再由《说文解字》对文字的训解,扩展到对古代语言的研究,进而系统探讨古今语言的变迁,这种有层次地扩展,系统地学习,可以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达到古为今用,学古通今之目的。

  一般来说,掌握语义无外乎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当孤立讲一个字的字义时,可以只讲它的本义,但解释经典的语义时,就要全面考察,并根据上下文分清它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求一个字的字义主要是“因形求义”和“因声求义”两法。“因形求义”是一种没有脱离汉字形体束缚的释义方法,“六书”中的形象、指事、会意就是认为汉字“寓义于形”,通过字形来识别字义的。至于这个语义是否符合语境,则要通过“词不离句”,即把它放在句子中,上下文连贯起来考虑它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如果字义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则需要“因声求义”。“六书”中的形声、转注、假借就是“寓声于形”,即通过汉字的读音来识别字义。什么是“因声求义”以及它的原则和方法呢?试看一例:《素问·气穴论篇》言“帝捧手逡巡而却曰”,意思是黄帝拱手谦逊地退让说。对于上句,郭霭春注,逡巡,《太素》作“遵循”,按“逡巡”与“遵循”,同为叠韵文部。“遵循”是“逡巡”之假借字。《文选·刘琨劝进表》翰注:“逡巡,犹退让也。”

  由此可见,在解释“逡巡”一词时,引出《太素》把它写作“遵循”的情况,原来《太素》所写是假借字,而“逡巡”才是本字,本字确定了,其意义也就确定了。对于《太素》中“遵循”一词来讲,“其义即存于声,求于其声则得,求于其义则惑”。这就是“因声求义”。道理弄明白后,还要“学而时习之”,反复辨识,才能掌握。

  “因声求义”,即“就古音以求古义”的方法,它把语音对语义的作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文字学家早就认识到“作字之始,有音而后有字,义不外乎音”的道理。(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三·古异部假借转注说》)既然,“义从音生,字从音造”,(阮元《揅经室集》)所以“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段玉裁《广雅疏证叙》)

  至于“因声求义”的方法,则需掌握古音发音之规律及古音通转之方法,“声之相同相近者,义每不甚相远”。因此,“因声求义”的“声”是“古音相近之字”,而不能“执今音以测义”。

  音训的方法一般可以有以下三种:

  同字为训:例如:《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中的“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泄,泻也。再如:“逆见”(《三国志·华佗传》)逆,迎也。

  同音为训:例如:《后汉书·郭玉传》中“医之为言意也”,医,意也。这里用“意”训“医”,“医”、“意”为同音字。

  音近为训:例如:《素问·阴阳别论》中“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满”与“懑”同。见《汉书·石显传》颜注心懑,即心中烦闷。这里的“满”与“懑”取双声,音近为训。

  虽然声训是求古义的重要方法,但我们不能排除其它释义的方法,不可千篇一律,见字便要去通转,必须有所佐证。对于形训、义训、逻辑释义、以雅言释方言,以今语释古语等,都是解释字词的不同手段。(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