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临床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临床 > 疾病临床 >

绍奇先生解答糖尿病的诸多疑惑及对中医人的嘱咐

2014-08-14 10:46 来源:中国书友会 发布人:高海燕 浏览:

(作者/何绍奇 ⊙ 编辑/王超、蔡仲逊)

  王超按:前段时间发表了何绍奇老师《我治糖尿病》的文章,系统地谈了他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理解及临床处方用药的大体思路。本文是何老师的答疑,分享给大家,文末有《我治糖尿病》的链接,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蔡仲逊按:昨天发表纪念何绍奇先生的文章时,我突然特别想整理出版何先生的著作,所以在文后加了寻找何先生后人的小启事。结果在后台中收到了大学同学的留言,何先生的女儿,竟然是我七年的同窗。看到这个留言时,我在广州出差,那时正在打雷,但我被自己给雷晕了。

  老同学转发她父亲的文章时,发了一段感慨,我看后特别感动,分享给大家:“近日常看到关于父亲的文章,感动怀念之余也想起父亲的话:‘有人说中医会亡,我不这么悲观,我相信中医会薪火相传的,就像爷爷传给我,我传给你……’,‘学中医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热爱中医的人很多,有志于中医的青年亦不少,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中医强则中医医运不衰。国内医改种种弊病,医生面临种种困境,纯中医治疗面对种种挑战,即使如此,我们还有那么多坚守信念、不忘初心的医生!一起默默地加油!”

  关于糖尿病的若干问题答读者问

  拙作《我治糖尿病》发表以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询问有关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问题,这些读者中,有医生,也有患者或其家属,兹一并作答:

  一.糖尿病古称“消渴”,但杂病中的“消渴”是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除了糖尿病,还包括以“消渴”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如尿崩证),但毫无疑问主要是指糖尿病。

  二.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成书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这一认识极其精辟。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饮食因素。最早发现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见于唐初甄立言《古今录验方》,至今也有1400多年了。

  中医对糖尿病不仅有精辟的理论认识,更有极其丰富的经验。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消渴,其所拟之人参白虎汤、肾气丸这两张处方至今还用于治疗糖尿病。

  三.糖尿病初、中期多为气阴两虚,其病在脾;中、后期则肾、心、肝、肺四脏皆受其累。

  中医的脾,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也就是把饮食物的精微,通过肺的气化作用而敷布全身,这一功能,又叫“转输”、“散精”。脾虚则运化失职,于是上奉者少,流失者多,糖尿病之“糖尿”,就是精微的流失。

  至于脾虚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饮食,二是劳倦,三是缺少运动(金代刘河间称之为“逸病”),四是肝气郁滞,影响及脾(古称“木乘土”)。饮食因素实居其首位。

  脾与胃相表里。胃主纳,饮食太多、太好,或暴饮暴食,远远超过脾胃负担,初尚不觉,久之则必然伤胃损脾,既伤脾胃之气,也伤脾胃之阴。气虚则功能衰减,纳化皆失其常,阴虚则热自内生,津液为之消烁。

  于是“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一少”(体重减轻)、“一乏”(乏力)的典型症状就渐渐出现了,其合并症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也纷至沓来,甚至出现得更早,且往往和糖尿病互为因果。

  应当指出:西医所说的“胰”包括在中医“脾”的功能中。因此,中医治“脾”,也包含了治“胰”在内。如前所述,中医学的“脾”,主要是一个主运化的功能单位,而非西医的解剖学单位。

  四.今日临床所见的糖尿病,并不一定都因有了“三多一少”的表现才被发现,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血糖高、尿糖阳性才被戴上“糖尿病”帽子的。也有潜在糖尿病而不自知,先是发现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栓、高血压、高血脂、白内障等糖尿病并发症,然后才得知早已患有糖尿病。

  既然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在上述可怕的并发症出现之前发现糖尿病,那么,此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就可以预防或推迟并发症的发生,使“坏事”变“好事”。

  五.我治疗糖尿病的思路是基于糖尿病多见脾胃气阴两虚的认识。但有偏于气虚的,有偏于阴虚的,亦多气阴两虚的。此外,糖尿病亦多夹瘀、夹痰、夹湿或湿热、夹气滞,但气虚、阴虚是本,这些都是标。原则上是以治本为主,标证突出者,有时也需要先处理标证。病情复杂者尤须具体情况作具体地分析和处理,不能拘于任何一法、一方、一药。

  兹大略而言之:偏于气虚的,表现为乏力,腿软,稍活动即觉累,口不甚渴甚至根本不渴,饮水多则腹胀,食不多,多食即胀,大便溏或便次增多,但饿了又极难受,甚至会心慌,出汗,消瘦(体重锐减)或肥胖,腹大,肌肉绵软,舌体胖大,齿痕,苔白腻,脉弱。

  偏于阴虚的,表现为口渴,虽饮很多水也不解渴,心烦易怒,消谷善饥,消瘦,尿多,大便干结,甚至数日一行,舌红苔少,脉细数或滑数。气阴两虚的,则兼气虚和阴虚两种证候。

  气虚为主者,我常用补脾益气为主,常用药如生黄芪党参、红人参、黄精山药、苍白术;脾气下陷,便溏,便次多者,加干荷叶葛根以升清阳。此外,适当佐以养阴药,如玄参、旱莲草、女贞子

  阴虚为主者,以养脾胃之阴为主,常用药如麦冬、玄参、生地五味子枸杞子玉竹天花粉西洋参石斛白芍桑白皮、地骨皮等;阴虚燥热而渴饮无度者,加石膏知母;心烦,消谷善饥,加黄连、十大功劳叶。

  由于脾失健运,既不能输布饮食精微,又不能将水湿排出,故亦常见脾虚湿盛或脾虚湿热之证。前者饮水不化,饮后、食后胀满不适,食不多,大便稀溏,苔腻舌淡,脉濡。后者渴不思饮,心中嘈杂,似饥非饥,似饱非饱,痞满,恶心便溏,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前者宜温化健脾,常用苍白术、厚朴陈皮薏苡仁、扁豆、木瓜、藿香、谷芽山楂、建粬、车前草茯苓泽泻。后者宜清化湿热,常用薏苡仁、藿香、佩兰黄芩、茯苓、泽泻、车前草、建粬、豆卷、鸡内金杏仁(通利三焦)、枇杷叶(醒胃)。

  可以认为这是糖尿病的变证变法,但就辨证论治的角度说,变法也是常法。脾虚湿盛,补阴药如地黄、麦冬,嫌其腻;益气药如党参、黄芪,嫌其壅,都不可概投。

  如彭某,男,52岁,体检发现空腹血糖12.2mmol/L,餐后22 mmol/L,“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惟觉腿软乏力而已。平素喜饮茶水,但最近饮后觉胀,食不多,多郁怒,两胁胀,大便不成形,每日3次,舌淡苔白腻,脉濡,左关弦。

  拟疏肝健脾,用柴胡、郁金、姜黄、蒺藜、生麦芽、山楂、建粬、苍术蒲公英、鸡内金、薏苡仁、茯苓等,抄方医生痛诋此非糖尿病方,而服药期间空腹血糖渐降至8.3mmol/L再降到5.3mmol/L,餐后血糖亦下降至正常,不过一个月时间,精神体力均大有进步,现仍在观察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