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学习 > 中医内科 >

面神经麻痹

2010-04-27 08:39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 浏览:

  【概述】

  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任何季节均可发病。面瘫轻者,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病因病理】

  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主要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导致筋脉失养而致本病。

  病理变化为患者在劳累和体力下降的情况下,正气相对虚于内,脉络空虚,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经络,筋脉失养,而见口眼歪斜诸症。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男性居多。多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

  2.起病急骤,伴面瘫侧耳后、耳内、乳突或面部轻微疼痛,清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流水,面部活动不灵,口角歪斜;或于进食时发现食物存积于一侧齿颊间隙,并有口水从口角淌下。

  3.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泪液分泌减少,病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病侧做闭目、蹙眉、皱额、鼓气、噘嘴、露齿等动作均不能。

  【辨证分型】

  1.风邪入络症状:每于晚间受风寒或受潮湿之后,次日晨起即发现面瘫,口眼歪斜,或有头痛,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正气相对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筋脉痹阻,故面瘫乃作,口眼歪斜;

  风寒之邪外束,故头痛,苔薄白,脉浮。

  2.气血两虚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复,头晕乏力,纳差胃呆,心悸眼花,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之后,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不利,筋脉失养,故口眼歪斜,日久不复;病久不复,致气血两虚,故头晕乏力眼花;血不养心,故心悸阵作;牌不健运,则纳差胃呆;苔薄,脉细为气血不足之征。

  3.痰瘀互阻症状:口眼歪斜,头痛,肢体麻木,头晕,神疲乏力,纳呆。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人络,夹痰夹瘀痹阻经络,故口眼歪斜而致面瘫;瘀血阻络,清窍不利,故头痛肢麻;气血不足,故头晕,神疲乏力;健运失司坝u纳呆;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为气虚血滞,痰瘀互阻之象。

  【分型治疗】

  1.风邪入络治则:祛风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9克僵蚕9克全蝎粉1.5克(吞)当归9克防风9克白芷12克白芍12克川芎6克钩藤12克天麻12克随症加减:痰多者,加天竺黄12克、制南星12克,以化痰开窍;口于咽燥者,加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以清热泻火;有寒象者,加细辛6克、麻黄9克,以温经通络散寒;有瘀象者,加鸡血藤15克、红花9克、路路通9克,以活血通络。

  2.气血两虚治则:补益气血,祛风通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当归9克赤芍12克川芎6克地龙12克蜈蚣2条全蝎粉1.5克(吞)桂枝9克随症加减:神疲气短者,加黄芪15克,以补益中气;头晕目花者,加枸杞子12克、菊花9克,以补肝而清利头目;心悸失眠者,加枣仁12克、夜交藤30克,以养心安神。

  3.痰瘀互阻治则:益气活血,祛疾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

  生黄芪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地龙12克白附子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全蝎粉2克(吞)随症加减:寒象者,酌加桂枝9克、羌活9克,以温经散寒;热象者,加黄芪12克、生石膏30克,以清胆胃经热;痰湿明显者,加陈皮6克、半夏9克,以祛湿化痰;伴面肌痉挛者,适当加大全蝎粉的用量,并加用白芍15克、甘草6克、鸡血藤15克,以解痉缓急通络。

  【中成药】

  1.大活络丸 每次1丸,每日2~3次。适用于本病有寒象者。

  2.牛黄清心丸 每次1丸,每日2~3次。适用于本病有热象者。

  【简便方】

  1.蜈蚣、全蝎和僵蚕,其用量为1:2:3,焙于研末,每服2克,每日3次。

  2.用生蓖麻仁7粒去壳,捣烂,贴敷于患侧牵正穴,即左斜敷右,右斜敷左。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下关、合谷。迎香穴,每次取2~4穴,急性期每日治疗,慢性期隔日治疗。亦可用透穴法治疗,如阳白透鱼腰、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等。除合谷穴外,均取患侧穴。局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时,应注意刺激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导致面肌痉挛的出现。

  按摩法:本法对于改善局部的木僵感,促进面瘫恢复有一定帮助,而且不易导致面肌痉挛。以点揉手法为主,穴位选用可参照体针治疗。

  理疗法: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茎乳突孔附近进行热敷,红外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症状。

  功能锻炼:早期的面部表情肌功能锻炼对于缩短疗程有重要意义。尽早进行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每日进行数次,每次进行数分钟。

  握药疗法:取桂枝9克、麻黄6克、防已6克、荆芥6克、川芎15克、防风15克、附子4克,共为细末,葱白捣泥调和,握于手心,令微汗出,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发病期间应避免局部遭受风寒之邪侵袭,可用口罩保护患部,使之温暖。

  2.急性期应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和吸收,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

  3.局部经常按摩,尽早进行患侧面部肌肉运动,以利尽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