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或见于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川寸。病原多为病毒,也可由细菌引起,如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等。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亦常见。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为多。本病属中医“咳嗽”范畴。
【病因病理】
小儿形气未充,肺脾之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六淫之邪侵袭,是本病致病的内在因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肺气受郁,宣降失常,清肃之令不行,影响肺气宣肃则发为咳嗽。肺气为风邪所郁,津液失于宣散,津液内停,聚而为痰。故咳嗽一证,病位主要在肺。而风邪又为阳邪,化热最速,故风寒之邪,极易化热传里,而致痰热内蕴。
【诊断要点】
1.起病可急可缓,开始多有上呼吸道感染。
2.一般不发热,亦可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初起干咳,渐渐有痰,可由粘痰变为脓痰,咳剧可引起呕吐。两肺听诊呼吸音粗糙,有时可听到少许干??音或湿??音。
3.X线检查,可见肺门阴影增深,肺纹理增粗。
合并细菌感染,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辨证分型】
1.风寒咳嗽症状:初起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外束,表卫失固,故有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鼻有清涕等表证。风寒束肺,肺气不宣,则发为咳嗽。寒凝津液,故痰色发白。苔白、脉浮紧为风寒之证。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不爽,痰黄粘稠,口渴咽痛,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犯,表卫不固,故有发热头痛。
恶风咽痛等表证。风热袭肺,肺气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则咳嗽。热灼津液,故痰稠而黄。苔黄质红、脉浮数为风热之证。
3.痰热咳嗽症状: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难咯,发热面赤,烦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见唇红鼻衄,舌苔黄,舌质红,脉滑数。
证候分析:表邪化热,痰与热相搏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故咳而多痰。热盛煎熬津液,故痰色黄稠,咯之不畅。里热内盛,故便干溲赤、烦渴鼻衄、苔黄质红。脉象滑则为痰,数则为热。
【分型治疗】
1.风寒咳嗽治则:散寒宣肺。
主方:金沸草散加减。
加减:体温高者,加羌活10克、川桂枝6克;恶寒怕冷,加苏叶10克、麻黄4.5克;痰多色白,加象贝母10克、白芥子10克;舌苔白腻,加苍术10克、厚朴10克。
主方分析:金沸草散为发散风寒、止咳化痰常用方。金沸草即旋覆花,与前胡均为降气化痰之品,荆芥、细辛、生姜发散风寒,半夏燥湿化痰,甘草、大枣甘缓和中,赤芍和营泄热,以防本方温燥太过。
处方举例:
旋覆花10克(包煎)荆芥10克 白前6克半夏10克 陈皮6克 细辛3克 茯苓10克 杏仁10克 生姜2片 甘草6克
2.风热咳嗽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饮加减。
加减:咽部红痛,加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
痰黄量多,加象贝母10克、葶苈子10克;大便干结,加麻仁10克、全瓜萎10克。
主方分析:桑菊饮是祛风热、止咳嗽的方剂。方中桑叶、菊花疏风清热,为本方主药,连翘清热透表,薄荷解表散邪,杏仁、桔梗宣肺止咳。
处方举例:
桑叶皮各10克 菊花10克 连翘10克 淡豆豉10克 薄荷6克(后下)桔梗3克 杏仁10克 黄芩10克 前胡10克 甘草6克
3.痰热咳嗽治则:清肺止咳化痰。
主方:清宁散加减。
加减:痰黄而稠,加陈胆星10克、黛蛤散10克(包煎);咳嗽发热,加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大便秘结,加全瓜萎10克、竹沥1支(冲)。
主方分析:清宁散为清泻肺气,化痰止咳的方剂。方中桑白皮清热泻肺,葶苈子泻肺化痰,赤茯苓化湿清热,车前子利水止咳。
处方举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葶苈子10克 赤茯苓10克 车前子10克(包煎)黄芩10克 象贝10克 鱼腥草15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本病辨痰十分重要,如痰白为寒,痰黄为热。痰稀白有沫为风痰,痰黄粘而稠为肺热内盛,痰中带血为肺火内炽。寒痰常用自前、白芥子、象贝母、制南星;而热痰用前胡、海浮石、海蛤壳、天竺黄、竹沥等。
【中成药】
1.半夏露 每日3次,每次5~10毫升口服,适用风寒咳嗽。
2.猴枣散 每日2次,每次0.3~0.6克吞服,适用风热或痰热咳嗽。
3.祛痰灵 每日2次,每次1/2~1支口服,适用风热或痰热咳嗽痰液较多时。
【简便方】
1.苏叶10克,陈皮10克,白萝卜片15克,水煎后加红糖一匙调服,适用风寒咳嗽。
2.桑白皮、佛耳草、江剪刀草、鱼腥草各15克,水煎服,适用风热或痰热咳嗽。
【注意事项】
1.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冷与感冒。秋冬季节,注意胸肩部保暖。
2.咳嗽期间,少吃甜食、油腻食物及海鲜,多食水果与蔬菜。
3.加强体格锻炼,注意户外活动,增加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