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学习 > 中医儿科 >

佝偻病

2010-04-26 22:59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 浏览:

  【概述】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失常所致。活动性病例在冬春季较多见。发病率北方较南方高,工业性城市较农村高。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鸡胸”等范畴。

  【病因病理】

  发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宜,又久居室内,少见阳光,先后天不足,脾肾亏损而致病。

  本病病理由于脾肾虚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当先天虚亏,后天喂养失宜,不能以母乳喂养,加上日照不足,均可引起气血虚弱,影响脾肾功能,以致骨髓不充,骨质疏松,成骨迟缓,甚至骨骼畸形。

  佝偻病患儿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低下,易感受风邪,阻滞肺络而引起肺炎;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而泄泻。

  【诊断要点】

  1.发病初期有夜啼、多汗、烦躁、食欲减退。因摇头擦枕而出现枕秃。

  2.活动期体征可见颅骨软化(乒乓头)、方颅、前囱迟闭、出牙延迟、肋骨串珠、肋外翻、肋隔沟、鸡胸、漏斗胸、手镯、镯绕,“O”形腿、“X”形腿、脊柱后突或侧弯等。

  3.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常低于1.29mmol/L;钙磷乘积小于 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腕部摄片显示尺桡骨下端增宽,状如杯口,钙化线不齐,呈毛刷状。

  【辨证分型】

  1.脾虚气弱症状:皮肤苍白;多汗发稀,枕后发秃,肌肉松软,腹部膨大,纳食减少,大便时溏,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证候分析: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则肤色苍白、纳呆便溏。脾主肌肉,脾虚不能营养肌肉,则松软无力。腹部肌肉变薄,则腹部膨大。气虚表卫不固,则见多汗。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头发稀黄易脱落。

  2.脾虚肝旺症状:面黄少华,发稀枕秃,夜间盗汗,纳呆食少,囟门迟闭,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出现无热抽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除脾虚气弱相同的症状外,还出现一些肝气偏旺的症状。因肝失阴血儒养,肝木偏旺测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动风抽搐。舌淡苔黄,脉细弦,均为脾虚肝旺的表现。

  3.脾肾虚亏症状:面?s多汗,四肢无力,智力不健,语言迟发,齿生过缓,立迟行迟,囱门迟闭,头方肋翻,甚至鸡胸,下肢弯曲,舌质淡少苦,脉细软无力。

  证候分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后期症重由牌及肾,出现一系列肾气虚亏的症状,如智力不健、方颅、鸡胸、齿生过缓、因门迟闭等。脾虚化源无力,表卫不固,故面?s多汗,肢软乏力。

  脾虚气弱多见于佝偻病之初期,此时骨骼变化不明显,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若及时治疗,并注意饮食与护养,最易恢复。脾虚肝旺者,尤其有无热抽搐症状时,多为兼有婴儿手足搐溺症,多在1岁以内发病。脾肾虚亏多见于佝偻病较重者,肾主骨,肾气虚亏必然出现一系列骨胳方面变化,往往会遗有骨胳畸形。

  【分型治疗】

  1.脾虚气弱治则:健脾补气。

  主方:人参启脾丸加减。

  加减:纳呆食少,加砂仁6克(后下)、鸡内金10克烦躁少眠,加夜交藤10克、合欢皮10克;大便稀溏,加炮姜炭6克、煨葛根10克。

  主方分析:人参启脾丸为健脾补气开胃要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气,山药、扁豆益气补脾,陈皮燥湿和中,木香理气开胃,神曲麦芽消导开胃。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党参IO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合欢皮10克 牡蛎30克(先煎)龙骨30克(先煎)山药10克 神曲10克 甘草6克

  2.脾虚肝旺治则:健脾平肝。

  主方:益脾镇惊散加减。

  加减:体虚多汗,加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先煎);睡中惊惕,加蝉衣6克、珍珠母30克(先煎);反复抽搐,加全蝎粉1克(吞)、蜈蚣粉1克(吞)。

  主方分析:益脾镇惊散为健脾补气,熄风镇痉的要方。方中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朱砂安神镇惊,钩藤平肝熄风,灯心草清降心火,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太子参15克 白术10克 茯神10克 钩藤10克(后下)蝉衣6克 灯心草2克 扎牡蛎30克(先煎)僵蚕10克 甘草6克

  3.脾肾虚亏治则:培补脾肾。

  主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加减:神疲纳呆,加黄精10克、佛手10克;智力不健,加益智仁10克、石菖蒲10克;汗多者,加牡蛎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

  主方分析:补天大造九是培肾补气填精的要方。

  方中紫河车补肾填精,黄芪补益元气,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鹿角、杞子补益肝肾,当归、熟地黄白芍、龟版滋养阴血,枣仁、远志养血安神。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当归10克 生熟地各10克 山药10克 山萸肉10克 补骨脂10克 鹿角10克(先煎)龟版15克(先煎)紫河车粉3克(吞)牡蛎30克(先煎)

  【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 每日2~3次,每次3克口服。

  适用于脾肾虚亏。

  2.玉屏风散 每曰2次,每次3~6克吞服。适用于脾虚气弱易感冒者。

  3.龙牡壮骨冲剂 每日2次,每次1包冲服。

  适用于脾虚气弱及脾肾虚亏。

  【简便方】

  1.苍术、五味子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共研细粉,每日2次,每次1.5克,温开水冲服。适用于脾虚气弱多汗者。

  2.黄芪、菟丝子、苍术、麦芽各10克,牡蛎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脾虚气弱及脾肾虚亏。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并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每天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饮食注意选用含钙、磷较丰富的食物。

  3.患儿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提倡婴儿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