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学习 > 中医儿科 >

急性球菌性口炎

2010-04-26 22:59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 浏览:

  【概述】

  急性球菌性日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临床以口腔粘膜发生大小不等糜烂或溃疡,并伴发热、烦躁、流涎等全身症状为特征。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本病中医称之为“口糜”。

  【病因病理】

  素体心、脾、胃内热较重,在急性热病或泄泻之后,正气受损,心火内盛,循经上熏于口舌,或脾胃蕴热内蒸,积热化火,上熏口腔,导致口腔内肌膜脆嫩,尤其护理不周,引起破碎,复感邪毒,乘虚而入,内外邪合腐蚀肌膜而发病。本病病程较短,均以实证与热证为主,症情较口疮为重。

  【诊断要点】

  1.发热常达39~40℃,烦躁拒食,流涎口痛,常引起颌下淋巴结肿大。

  2.溃疡常见于舌、唇内及颊粘膜等处,可蔓延到口唇及咽部等处。溃疡初起散在,常会融合成片,出现糜烂,上有灰白色假膜覆盖。

  3.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辨证分型】

  l.心脾热盛症状:舌及口内粘膜,出现溃疡或糜烂,溃疡较多,色红作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心之苗为舌,牌开窍于口,心火炽盛,脾热内蕴,心脾之热循经上炎,又复感邪毒,口腔肌膜受损,故出现溃疡,证重则可形成糜烂口痛。心火内炽,内扰神明坝小心烦不安。因口痛,故饮食困难,尤拒食热、酸、咸之物。邪热内盛,故发热。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短赤。

  2.脾胃积热症状:口腔内溃疡多,可融合成片,粘膜色红,糜烂处上有灰白色假膜覆盖,口痛拒食,烦躁口臭,并有流涎,溲赤便秘后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脾胃积热,外感邪毒,上乘于口舌测生溃疡。胃火亢盛,则出现发热烦躁,口臭流涎。实热内结,则大便秘结。苔黄腻为脾胃实热夹湿上蒸之象。

  本病为心、脾、胃三经之热内盛,上熏口舌,并复感邪毒,内外邪合,损伤口腔肌膜,因此临床表现以实热证为主,辨证未有虚证。

  【分型治疗】

  1.心脾热盛治则:清热泻火。

  主方:泻心汤加减。

  加减:壮热烦躁,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

  大便秘结,加玄明粉6克(冲);颌下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10克、蒲公英15克。

  主方分析:泻心汤为泻火解毒之要方。方中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而黄芩能清上中二焦之火,大黄苦寒泄热、泻火解毒,可通利大便,引热从大便而泄。

  处方举例:

  黄连3克 黄羊10克 山桅10克 生大黄6克(后下)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生地10克连翘10克 板蓝根30克 甘中黄6克

  2.脾胃积热治则:清热解毒,通脏泻火。

  主方:凉隔散加减。

  加减:高热不退,加黄连3克、生石膏30克;咽红肿痛,加大青叶15克、板蓝根30克;颌下淋巴结肿大,加地了草10克、夏枯草10克;口臭舌厚腻,加厚朴10克、苍术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方。口糜治疗,由于热毒炽盛,通腑泻火,使热毒下泄也是治疗关键之一。方中生大黄苦寒泄热,芒硝润燥软坚,两药共奏泻火通腑之功,黄芩、连翘、山栀清热泻火解毒,竹叶薄荷清疏上中二焦之热,蜂蜜甘草甘缓和中。

  处方举例:

  生山桅10克 黄芩10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薄荷6克(后下)生大黄6克(后下)玄明粉6克(冲)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甘中黄6克

  【中成药】

  1.抗炎灵片 每日3次,每次3~4片口服。常可配合汤剂同用。

  2.双黄连粉针剂 每日0.6~1.2克,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连用2~3天。用于本病日内溃烂较重,并有高热等全身症状时。

  【简便方】

  1.半边莲10克,大叶积雪草10克,水煎服。适用于心脾热盛。

  2.生大黄(温开水泡10余分钟)6~10克,生石膏15~30克,人中黄3~6克,人中白3~6克,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脾胃积热。

  【其它疗法】

  选用青熟、锡类散、冰硼散等,每日2次,吹在口腔糜烂处6。吹药前用一枝黄花30克或野菊花30克煎液,清洗口腔。

  【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护理,每日用一枝黄花煎液清洗口腔。饮食清淡,避免吃咸、酸、过热的食物。

  2.多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每日冲服蜂蜜一匙,保持大便通畅。

  3.唇部有糜烂,为防止发干而影响张口,可涂少许黄柏油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