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鹅口疮为婴幼儿常见口腔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临床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本病中医亦称“鹅口疮”,或称“雪口”。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由于口腔不洁或破碎,感染邪毒所致。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又络于舌,故发病以口腔粘膜及舌上为多。
鹅口疮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证为心脾两脏积热,循经上行,熏蒸口舌,复感邪毒而发病。属于虚证者,多由于胎禀不足,或病后失调,久泻久痢等,津液损伤,气阴耗伤,虚火循经上炎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者。
2.口腔粘膜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乳凝块状物,可融合成大片白膜,常见于颊、舌、牙龈及上腭部。不易擦去,强行拭去,可有局部溢血。
3.一般不影响吃奶,偶可累及食管、气管,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声音嘶哑等。
4.取少许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抱子。
【辨证分型】
1.心脾积热症状:口生白屑,逐渐蔓延,布满口舌,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数。
证候分析:热积心脾,复感邪毒,内外邪合,熏蒸口舌,故口生白屑。心火内炽,火热炎上,故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结。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数,均为心脾积热之象。
2.虚火上炎症状:口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显,形瘦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质红少苦,脉细。
证候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导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面颧发红,手足心热,口内自屑散在,而周围红晕不显等。
舌红与脉细均为阴虚之象。
本病须辨明虚实,临床上以实证占多,虚证较少。虚实与病程也有关,一般病程短者为实证,而病程长,且有慢性疾病伴随,如慢性泄泻及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多为虚证鹅口疮。
【分型治疗】
1,心脾积热治则:清热泻火。
主方:清热泻脾散加减。
加减:大便干结,加生大黄6克(后下);小便黄短,加木通6克、生地6克;烦渴不宁,加石斛6克、钩藤6克(后下)。
主方分析:清热泻脾散是儿科常用的清热泻火方剂,尤其对各种口腔与齿龈实热证,有良好效果。
方中黄连、山桅清心泄热,黄芩、石膏散脾经郁热,生地清热凉血,木通、灯心清热降火,导热下行。
处方举例:
山栀6克 生石膏30克 黄连1.5克 黄芩6克 丹皮6克 赤芍6克 银花6克 连翘6克灯心2扎 生甘草3克
2.虚火上炎治则:滋阴降火。
主方:知柏地黄汤加减。
加减:口渴者,加玄参6克、石斛6克;低热者,加地骨皮6克、白薇6克;盗汗,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由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组成,六味地黄汤滋养肝肾,而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处方举例:
知母6克 黄柏6克 熟地6克 山药6克山萸肉6克 丹皮6克 泽泻6克 茯苓6克 牛膝6克 甘草3克。
【中成药】
1.银黄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用于心脾积热。
2.牛黄上清丸 每日2次,每次研服1.5克。
用于心脾积热。
【简便方】
1.银花、灯心草各6克,黄芩3克,黄连、薄荷各1克,枳壳2克,水煎服。用于心脾积热。
2.生地3克,白蒺藜2克,钩藤2克,木通4克,竹叶3克,蝉衣1克,水煎服。用于心脾积热。
【其它疗法】
选用冰硼散、珠黄散吹敷口腔,每次少许,每日2次。虚证与实证鹅口疮均可应用。
【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清洁,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损伤口内粘膜。
2.婴儿奶具注意清洁与消毒,母乳喂养应用冷开水冲洗奶头后再喂奶,喂奶后给服少量温开水。
3.注意患儿营养,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