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网站地图|RSS订阅|学会工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国医手机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学习中医 中医入门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舌诊 辨证论治 中医名词 中医方剂 经络腧穴 经典研习 内科 妇科 儿科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文化 > 国医典故 > 中医典故 >

“阴阳五行”学说的最早出现

中医学习|2017-01-23|来源:国医在线整理|中医网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起源于殷周之际,原是“阴阳”、“五行“两个学说,到战国时期由阴阳家把二者统一到一起,成为一种影响广大的哲学思想,为各门科学所运用。医家把它引进《内经》,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阴阳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最初,是指日光向背而言,即向着日光,太阳照射的地方叫做阳,而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做阴。《说文》:“阴,暗也。”“阳,明也。”可证。又《诗·公刘》:“既乐乃岗,相其阴阳。”在山冈上观察日影,以定山阴山阳。诸多先秦文献中对阴阳都有些记载,但论述最精深的要算《周易》。《庄子》言:“《易》以道阴阳。”《周易》的内容就是讲阴阳的道理。可见阴阳学说,渊源《周易》。虽然《周易》中没有“阴”阳”两字,但已有阴阳对立双方的概念。《周易》中的“一”、“一一”两个符号,后来称为“阳爻”和“阴爻”。阴阳一词的出现,则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上》,书中记载公元前8世纪西周末年伯阳父曾用阴阳解释地震,他说:“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又如《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0年)记载,秦国的著名医生医和在阐述病因时指出:“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再如《管子》一书也用阴阳说明某些自然现象:“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战国时期的荀况也讲过阴阳。到撰写《内经》时,文中已大抵吸收。

  《周易》、《易传》以及诸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当时自然科学如天文、历法、数学、地学、农学等成就,使之与医学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尤其是在论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相反相成的基本规律方面,广泛联系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许多征象加以具体论证。这就是“阴阳”的最早出现和阴阳与祖国医学的最早结合。

  “五行学说”起源也是很早的,据甲骨文卜辞所载的情况可知,滥觞于殷周时代的五方观念就是五行学说的最早萌芽。继此之后,西周末年,史伯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原料。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五方说、五材说已经有了最早整体观念的萌芽,表现出一种朴索唯物主义的观点,而其后的《尚书·洪范》则最早明确提出五行这一概念,书中写道,所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火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到《内经》的出现已经把“五行”知识比较熟练地运用到医学方面。借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与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指导临床实践。如整体观念、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等,这些对于疾病的认识、预防、诊断和治疗起到到了一定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艳娅】 本篇文章“阴阳五行”学说的最早出现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guoyi163.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tcm/zyjc/21889.html

资源共享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百度新闻源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