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学习 > 中医妇科 >

我为中医正名:进入美国教科书的中医秘方

2015-04-17 09:46 来源:搜狐 发布人:勾昆 浏览:

  在产房,经常会遇到胎位不正的孕妇,而治疗胎位不正,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是有很多办法的。

  胎位不正,中医学称倒产、横产、偏产、胎不正。认为是妇女妊娠后气血亏虚,胎气不足影响了胞宫的正常活动。胎位辗转失常或气滞或惊恐,影响胎儿转运诱发胎位不正。

  矫正胎位不正,在西医上一般采用的胸膝卧位法是借助胎儿的中心改变来促使胎位的转动,该法使用时具有高血压及妊高症等不易采用的禁忌。

  而中医采用的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则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经济实用等特点。

  早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医家张文仲撰写的《太平圣惠方》中,就介绍了艾炙矫正胎位不正的办法。

  实施时间最好选在下午15~17时。孕妇排空小便后取仰卧位,宽衣解带,脱去一侧袜子,放松全身肌肉,保持平稳均匀呼吸,双眼自然闭合意想腹内胎儿转动。施治者如持笔写字状将灸用艾条点燃端对准孕妇足小趾外侧趾甲角后约1分处施温和灸(灸用艾条点燃端与孕妇足小趾外侧的距离约1寸,以孕妇觉足小趾外侧温热但不灼痛为度)。孕妇觉有温热感从足小趾延脚外侧面向外踝方向传导,胎儿在腹内频繁活动并有转动时计时艾灸20分钟。术毕孕妇保持原位仰卧60分钟。每天施灸一次,妇检一次,胎位转正即停施术。

  只要正确掌握施治要点,一般孕妇3~5次即可使胎位转正。

  中医理论认为,至阴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也是该经与足少阴肾经经气相通的穴位,五行中为金,“金能生水”,下午申时15~17时是足太阳膀胱经所主之气,也就是说此时该经的气血最为旺盛。足少阴肾经为先天之本肾所主之脉,该经的循行又穿过子宫所在的骨盆。妇女以血为本,其经、带、胎、产无不与足少阴肾经、冲脉、带脉、任脉关系密切。井穴乃一经中气血化生之源,至阴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又是与足少阴肾经经气相通的穴位,通过在此处艾灸热刺激可激发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的同时间接通过足少阴肾经,使调治信息传至子宫调衡胞宫气血。

  从西医神经反射角度看,至阴穴下分布有来自腰4至骶5神经根的腓浅神经分支,通过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疗信息达相应的腰4至骶5脊髓神经阶段,调节内脏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引起宫缩矫正胎位不正。据统计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对腹壁紧张度一般,妊娠7~8个月的孕妇矫正成功率最高,可达 95.98%,其中1~4月即可矫正者达86%。

  当然,此方法虽好,也并非人人适用。一般来说,应在怀孕6个月以后进行,因为6个月以前的胎位不正可能会自行转回去。另外如果有脐带绕颈、羊水少、腹壁过紧等情况,则胎位也不易纠正。

  在由美国妇产科学院院士撰写的著名的《斯波克怀孕指南》一书中,曾经对本办法做过介绍,也是被美国唯一认可的非西医治疗胎位不正的方法。

  此外对于产妇尿潴留,也可以用针刺配合艾灸,效果同样不错。产妇同样取仰卧位,在针刺小腿三阴交穴、阳陵泉穴的同时,用艾灸少腹部3处穴位(关元、气海、中极),灸完取针。因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有利水、祛湿之功效。三阴交属足三阴经(足太阳脾、足厥阴肝经、足少阴)交会穴,有调理肝、脾、肾之功用。两者并用,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