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诊
“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由于心主神明,又主血脉,故脉诊是诊察情志病症和心身疾病不可忽视的方法。按诊是对手足、肌肤、胸腹等部位的触摸按压检查,对了解情志病症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1.1 脉诊
1.1.1 脉象与情志变动
情志变动对脉象有很大影响。若一时性的激动影响脉象的变化,一旦情绪平定之后脉也随即复常者,不为病脉。但过量或反复长期的精神刺激,造成七情内伤,即使情绪平定之后,脉象的变化往往不能复常,此时脉象变化特点,有助于推断起病之因和所伤之脏。如《素问·大奇论》所云:“肝脉鹜暴,有所惊骇”;《三因方·脉偶名状》所云:“缓者,则怒极伤筋”、“动者,则心惊胆寒”、“伏者,则凝思滞神”;《注解伤寒论》所云:“人恐怖者,其脉何如?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人愧者,其脉何如?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恐怖则气随神乱,脉形如丝而细小无力”。
后人据此总结“七情之脉”为:“喜则脉缓,悲短,忧涩,思结,恐沉,惊动,怒急七脉”(《古今医统》);“喜则伤心脉必虚……思伤脾结脉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定濡……恐伤于肾脉沉是”(《医学入门》)。
1.1.2 脉象与人格气质
太阳外向、多怒之人,脉多洪大有力;少阳外向、易激动之人,脉多弦滑而数;太阴内向、孤独冷漠之人,脉多沉而迟涩;少阴内向、情志郁结之人,脉多沉而弦涩。
1.1.3 脉象与疾病预后
《备急千金要方》曰:“人乐而脉实,人苦脉虚极,性急而脉缓,性慢而脉躁,此皆为逆,逆则难治。”《濒湖脉学》亦云:“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为吉兆,肾急为殃;病脉宜虚,实急者恶。”
1.1.4 脉贵“有神”
《景岳全书·神气存亡论》曰:“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夫有神者,非强健之谓,谓中和之力也。大抵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脉中之神。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无力也;若其太过,即弦强真脏之有力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东垣十书》亦云:“脉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脉既病,当求其中神之有与无焉。谓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三迟两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热者有神,当泄其热,则神在焉;寒者有神,当去其寒,则神在焉。寒热之脉,无力无神,将何药而泄热去寒乎?”
1.2 按诊
1.2.1 按手足
一时手足冷甚,可见于惊恐、暴怒,气血逆乱之证;手心热,可见于情志郁结、烦躁易怒之证。
1.2.2 按肌肤
肌肤偏凉者,多见于阴性气质,其人性格沉静,情绪稳定而内含,不易外露,好生闷气,易于悲愁伤感;肌肤偏热者,多见于阳性气质,其人活泼好动,性格外向,易于兴奋激动。
1.2.3 按胸腹
脘腹胀硬,时聚时散,或按之无形,痛无定处,时连两胁,多属肝气郁滞,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四诊”在中医心理诊断中虽有很丰富的内容,但尚不够系统和完备。今后应努力使之更具有明确的心理诊断目的,谈话和观察的内容应争取具有规范性、客观性、可靠性,同时还应研究设计各种符合心理学原理,并具有中医心理学特点的心理测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