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书本中医”一上临床,脑子里只有“银翘散”。教材越编越厚,有用的内容却越来越少,基础和临床严重脱节
不少学艺未精的学生,把中医开方等同于“银翘散”,出手就是加减“银翘散”。因为中医药大学教的首先是银翘散,也必考银翘散,“书本中医”一上临床,慌了手脚,脑子里也只有“银翘散”。
一些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的生源都很好,特别是国医班的学生,高考分数都可以上清华北大。然而,他们入学后对中医的信心非但没有增强,反而是下降了。徐安龙分析,这说明学校教育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中医的宝贵与特色所在,很多学生对中医经典掌握得不够,基本功薄弱。院校教育没有很快让他们树立临床治疗的信心。
徐安龙认为,作为中医,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临床实践,不管有多少经典理论和知识,也只能“纸上谈兵”,再优秀的中医学生也很难成长为大医。他拜访了路志正、陆广莘、邓铁涛、郭子光等多位国医大师。国医大师们建议:一定要尽快让学生们看到中医的疗效,让他们尽快成为能用中医思维看病、兼具现代医学基本知识的医生。
徐安龙认为,我国开展中医院校教育只有短短60年,自身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师能力水平、教材的编写等多个环节出现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和临床严重脱节。在教材编写上,教材越编越厚,有用的内容却越来越少。
周然认为,依托院校这个平台,做好师承这篇文章,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和精英教育,为中医教育改革提供成功经验和有益借鉴,目标是办一流中医教育,培育铁杆中医人才。
在傅山学院,每个学生都有两位导师,一位是学校的名师,一位是医院的名医,理论学习“拜名师”,临床实践“拜名医”,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周然建议,让学生从寻常课堂迈向经典殿堂,从小小诊室踏上师承之路。中医人只有练好“看家本领”,才能说好中医话、干好中医事。
从去年开始至今, 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力提倡”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的办学思路,直面当今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上下群力,出台相关改革措施,希望通过改革建立起培养中医大医的真正摇篮。
徐安龙说,要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方法培养人,把师承教育的精华融入院校教育体系中,培养既能传承经典、又能与时俱进的中医临床人才。
师带徒拿学位(延伸阅读)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从2008年起开展,实现了师承工作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衔接,专门设立了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
532名指导老师完成带教任务,1026名继承人结业考核合格,合格出师率达97%,产生62名优秀指导老师和105名优秀继承人。644名继承人申请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其中278人申请临床医学(中医师承)博士专业学位,366人申请临床医学(中医师承)硕士专业学位。594人获得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占申请专业学位人数的92.2%, 其中250人获得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博士学位,占申请博士专业学位人数的 89.9%,344人获得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硕士学位,占申请硕士专业学位人数的94%。(彭艳)
上一篇:饶高雄:医药科技的执着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