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国医移动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资讯 > 独家观点 >

李盛华:三十年耕耘成就大家风范

2014-08-20|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高燕仙|阅读:

  从赤脚医生到正规中医院校毕业,带着对中医学的一腔热血,带着插队时乡亲们的期望,带着父母的嘱托,李盛华踏上从医之路,一往无前。

  自1984年6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甘肃省中医院工作,李盛华为中医药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从一位普通的骨伤科医生成长为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再到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先后获甘肃省优秀专家、中华骨伤名医、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名中医、郭春园式的好医生、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富有魄力和责任心的领导;在患者眼中,他是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医术高超的好大夫;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儒雅渊博的专家学者;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普通人,衣着朴素面带笑容。

  是医生,可谓苍生大医

  李盛华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是兰大二院外科主任医师、母亲是兰大二院妇产科教授。他在浓厚医学氛围的熏陶下,立志走上救死扶伤从医路。

  “从医之路对我来说自有天意,是我曾插队地方的乡亲们成全了我的梦想。”到甘肃省中医院工作后,他便选定骨伤专业作为主攻方向,钻研骨伤疾病的中医理法方药,用精湛的中医手法为骨伤患者解除病痛。

  30年来,他救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会宁县大沟乡农民付彩霞,劳动时不慎摔伤致胸腰椎骨折并截瘫,因无钱医治,放弃求医,李盛华因一个偶然机会得知此事,冒着凛冽的寒风,步行5公里山路,去付彩霞家看望,并将她接回医院住进骨伤科。李盛华亲自主刀为她手术,经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付彩霞5年的痼疾得以治愈。

  从医30年来,李盛华严格要求自己,“恩师裴正学、宋贵杰他们也一直在教诲我,关心我的成长。”“做医生就要为患者负责,能得到患者的认可是最快乐的事情,付出再多也值得。”李盛华常如是说。

  是学者,可谓杏林撷英

  30年来,李盛华在治病救人同时,不忘著书立说、科研教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潜心研究中医骨伤理论,作为第一主持人,李盛华完成19项科研,其中7项获奖。作为主编或副主编撰写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作为骨科学术技术带头人,他引领甘肃省中医院骨科先后成功申报并获得原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重点专科和全国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继续教育基地等;主持成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编创刊了西部第一个骨科专业刊物《骨伤论坛》;研制的“医治四肢关节部骨折的器械与新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等。

  2008年,李盛华获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资格,成为甘肃省中医院首位博士生导师,并使该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有了骨伤专业联合博士生培养点。同时,李盛华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骨伤科联合会副主席,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针灸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会等4个省级学会的副会长。

  30年来,李盛华利用医院原有的制剂以及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将骨伤科三期辨证的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创制了“陇中牌”系列治疗创伤的中药,早期内服“消肿止痛合剂”、外敷“消定膏”,中期内服“损伤散”、外敷“续筋接骨膏”,后期内服“补肾愈骨胶囊”、外用“舒筋利节涂膜剂”;对开放性感染者,应用“陇中伤科洁肤液”、“陇中清热解毒液”浸洗患肢。使中医辨证与用药途径更具特色、更趋合理。

  是院长,可谓扬帆舵手

  医院往什么方向发展?怎样才发展好?如何凸显中医院特色?李盛华根据实际,提出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设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现代化、医教研齐头并进、甘肃第一、西部领先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院。李盛华坚信,这才是中医院发展的目标要求。

  自2006年担任院长以来,李盛华把突出中医药特色作为办院方向,医院发展围绕“中”字做文章,坚定走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成效显著。

  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重点中医药专科建设、扶持中医特色科室、加快中医药文化建设,加快院内中药制剂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打造了医院的中医特色品牌,使甘肃省中医院走上了健康快速的良性发展轨道。

  在掌舵人李盛华主持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之下,医院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符合医改精神,满足群众愿望,节约医疗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有效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中医特色医改之路。

  30年韶华即逝,李盛华用自己30年的行医路,践行了作为一名“大医”的铮铮誓言,用他30年从医路上的足迹,书写了人生的绚丽华章。(通讯员 郑访江 马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