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多种病因引起的红骨髓总容量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以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急性病例症状较重。慢性病例比较常见(约占80%),以起病缓慢,贫血为主,有乏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症,感染、发热及出血较轻。为针灸治疗的主要对象。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化学、物理、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针灸治疗再障的现代报道,约出现于60年代[1],早期多以个案为主。至70年代,临床观察病例不断增多。通过二十余年的工作,对针灸治疗本病的规律已有一定认识:针灸对象主要是慢
性再障患者,不仅对成人,对儿童也同样有效[2]。治疗一般都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多采取综合穴位刺激法,如针刺与艾灸结合,或以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等。为了肯定针灸的实际效果,有人曾比较在同样应用常规药物的情况下,加用穴位注射和不加用者的疗效,结果前者优于后者[3]。另外,还有人采用电针治疗急性和慢性再障,发现有效病例都是慢性期患者[4]。
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由于各地评定疗效标准不一致,差异较大,约在45~80%之间。
【治疗】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膈俞、肾俞、膏肓。
配穴:发烧加大椎、曲池,出血加血海,肝大加肝俞,脾大加脾俞。
(二)治法
每次选2对主穴,可交替轮用,据症加配穴。上药任选一种。用5号齿科注射针头刺入(背部穴宜向脊柱方向斜刺),至得气后,以中等强度略作提插,然后推入药液,胎盘组织液,每穴2毫升,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1毫升。穴位注射要求是:进针宜适当深些,推药要适当快些,针感要求显著。穴位注射隔日1次,亦可1日针刺,1日穴位注射。1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症状消失,停止一切治疗,血象和骨髓象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能正常工作或学习,随访2年以上者;基本缓解:血象个别项目未达到正常或骨髓象未检查,能坚持上班,余同上;明显进步:症状消失,不需输血或停止治疗,各项血象比治疗前提高2倍以上,病情较稳定,可坚持上班;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不需输血,或输血间隔时间延长,血象较前提高1倍;无效:经2周以上治疗无明显进步者。
以上述标准评判,18例经常规治疗加用穴位注射后,完全缓解4例(22.2%),基本缓解4例(22.2%),明显进步4例(22.2%);好转4例(22.2%),无效2例(11.2%),总有效率为88.8%。经2~8年随访,完全缓解9例,基本缓解2例,明显进步1例,好转3例,生存2例,死亡1例。表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