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骤然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起病急剧,持续而剧烈的心绞痛,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发热,休克,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沉降率增加,血清酶活力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变化等。
急性心肌梗塞是危及生命的急重之症,运用针刺治疗还是近十余年的事。从目前的工作看,针刺对于缓解心肌梗塞的严重疼痛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有人在中西医常规治疗上,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分为针组与非针组,进行了左心功能,球结膜微循环及血浆cAMP、cGMP的测定,结果发现针组比非针组效果均较好[1]。
关于针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机理,已观察到,针刺可改善患者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肌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动物实验也证实,针刺可使实验性心肌梗塞之梗死范围缩小,心肌坏死程度减轻等[2]。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还进一步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多数可见耳穴心区有充血性片状红晕,且随病情好转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范围变小,颜色变淡、变暗;而该区的电阻均值亦随病情好转而增高。当然,急性心肌梗塞的针灸治疗,目前还属起步阶段,只是作为中西医综合治疗措施之一,有待进一步探索。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内关。
配穴:分2组。1、巨阙、心平,2、膻中、三阴交。
心平穴位置:位于心经线肘横纹下3寸处。
(二)治法
双侧内关每次必用,配穴二组交替,在内关效不明显时配用,或者同用。将针刺入内关后,快速提插捻转,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运针2分钟,留针15分钟刺激不宜过强,务使针感向前胸传导;亦可以上法快速捻转得气后,留针10分钟,再次捻针,至针感最强时出针。余穴亦用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三)疗效评价
综合四篇文章,共观察80例,针刺后,有报道14例患者之胸痛缓解率达100%;ΣST的幅度亦明显降低[3,4],这有利于降低心肌氧耗及缩小梗塞面积和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有50例,针剌后40分钟胸痛完全缓解8例、基本缓解21例。较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明显为优(P< 0.005)[7]。还发现,针刺使极大多数病人cAMP含量下降,而cGMP含量上升,对促使心肌梗塞病人恢复及改善其预后,有一定作用[1,3,4]。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巨阙、心平、足三里;2、膻中、内关、三阴交。
(二)治法
每次取一组主穴,二组交替。针刺得气症用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日,再针第二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45例,左心功能有较显著改善及微循环改善者36例,部分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环核苷酸中cGMP有显著的提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