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消化性溃疡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所以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以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特点,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溃疡病如防治不当,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幽门梗阻,大出血、胃穿孔等。
现代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报道在五十年代初已有多篇。在近代出版的早期针灸专著诸如《中国针灸学》中亦立专题加以论述。治疗方法,五、六十年代以针刺为主,七十年代开始多种穴位刺激法如穴位穿线结扎,穴位注射,耳针及穴位离子透入等用于临床,使疗效有所提高。而深入的工作则是在八十年代之后。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较为确切。曾有作者比较了口服、穴注甲氰咪胍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比较。结果证实穴注组疗效明显高于口服药组,且前者药量小,疗程短,无副作用[|]。
有关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亦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动物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可以调整或增强胃分泌的作用。通过对溃疡病患者观察也显示,针刺可控制胃酸的分泌量,并对胃运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另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对溃疡愈合的促进作用,其机制是与通过对植物神经的调整,增强胃肠蠕动,幽门括约肌舒缩、促进血液循环及降低细胞内cAMP含量,从而减少胃酸分泌有一定关系。特别是近年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可预防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9]。
【治疗】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足三里。
配穴:下脘透鸠尾、胃仓透肝俞、梁门双透穴。
(二)治法
主穴为主,效不显时酌加或改用配穴。皮肤作常规消毒,用0.5~1%盐酸普鲁卡因行局部麻醉,术者双手消毒后用1~3号消毒铬制肠线穿于三角缝合针上,进针透穴后剪断埋于肌层内,敷盖无菌纱布3~5日。每次埋线间隔30日。可配合服用痢特灵片(0.1克)、普鲁本辛片(15毫克),前3日均日服3次,每次3片;后4日,日服3次,每次2片。共服7日。埋线2~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述方法共治1713例,其中147例配合服药,余均单用埋线法,结果其有效率85.1%~95.2%,治愈率为28.7~83.8%。对其中318例治愈者作2年以上的随访,复发者23例,表明有一定远期疗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