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灸法 >

灸法的操作要求(2)

2010-04-22 23:07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三、诱发灸感传导
    
    近年来,安徽的一些医家提出灸剌激亦可和针刺激一样引发感传,并初步总结出引发灸感传的操作要点和灸感传的一些特征。从临床中观察到诱发灸感传导,对灸治疗效有一定帮助,现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
    
    (一)操作要点
    
    1.灸材  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这是因为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但并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亦可引发灸感传导。
   
    2.取穴  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灸灼强度  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具体要求为: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反复上下左右移动,“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摆,有类飞腾”,以产生一种动态的剌激。这种动态剌激必须是连续的均衡的,也就是说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这主要有利于灸剌激量的积累,正是在这种剌激量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灸的感传。
    
    (二)灸感传的特征
    
    根据已有的实践表明,灸感传导大致可分四个时相:
   
    1、第一时相  感传先兆期。指灸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之际,灸处产生与针刺感觉相类似的酸、胀、重、麻等得气感应。此种感应可较局限,亦可较广泛。有时甚至使同侧肢均受波及,然后再显现感传线。先兆有时可先出现于病所,再在施灸穴区逐步显现。不少患者可没有先兆期,直接进入第二时相。
   
    2.第二时相  定相传导期。即出现酸麻重胀等灸感后可按照一定的径路传导,其方向直指病区,传导的速度及传导带的宽窄均不一致。但感传所止处,多为病痛所在。即所谓“气至病所”。
   
    3.第三时相  作用发挥期。对此时相,曾有医家作过形象描绘:“初只氤氲扩布,嗣乃弥漫升腾,凉者如同拂扇,热者可同熏蒸,或如蚁行旋转,或如气泄风生。体温每能下降,肿处可见皱平。既平烦躁,亦定呻吟。病热有轻有重,感应有减有增。高峰既已下降,低者即不再生。”在这个时期,感传既有多样性,又有规律性。大多是以患处中心为强烈,随着病情的好转,感应将逐步减弱或消失。
   
    4.第四时相  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也就是灸感传导最后一期 。大多至此,感传逐渐消失。但多可出现以下这些现象:感传在原处往还,或轮番出现;全身周流,上下连贯等。即所谓循经再传。再传可能是同一部位,也可以是另一患病部位。
   
    灸感传导并非是每个患者或同一患者每次均可重复出来的,它既要求施灸者正确操作,细心体念;同时又有个体特异性。所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体会和探索。
    
    (三 )灸感病案举例
    
    为使读者对灸感传导有一感性认识,现举数例验案如下。
   
    例一 陈××,男,56岁,农民,于1995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胃下垂近2年。曾服用补中益气(丸)汤、黄芪建中汤及维生素等药物,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反复发作。因近来劳累过度而发。刻下见腹部坠胀难忍,站立或饭后加剧,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昏,心悸,钡餐造影示Ⅲ度胃下垂。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用五倍子和鲜蓖麻籽等量碾碎,做成直径为30mm、厚3mm的药饼。患者取坐位,将药饼盖在百会穴处并施灸,直至灸感出现,不拘时间和壮数,患者在艾灸40min后可相继出现似晕非晕的感觉,头热、脊柱热以至全身发热,有时下焦有上提之感。6次治疗后,症状大减,治疗12次后B超和钡餐造影显示胃体已恢复原位。随访1年末见复发。
   
    例二 方××,男,52岁,教师,腰部疼痛1周。患者素有腰肌劳损,l周前因搬运重物腰部闪挫,继而疼痛难忍,牵掣右腿,经CT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暂时不宜作手法复位,遂用针灸治疗。刻下查体:见腰部平坦,腰肌痉挛明显,右腿抬高试验阳性。取命门及双侧肾俞穴施灸,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约30min后,患者即感背部以命门为中心热气呈片状层层向脐腹部扩布,随即全腹温暖,继而热流向下扩展足底,此后似有一股热流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在腰部和腿部流动。患者自述有难以形容的舒畅感,腰痛若失。每日1次,7次后已无任何不适。嘱患者再灸命门及足三里1个月以巩固疗效。
   
    例三 李××,女,47岁,工人。患心律失常约10年。于10年前体检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并无其它不适。近1年来,感觉心悸,经多种方法治疗,效不显著。刻下见室性早搏9~11次/min,梦多,神倦乏力,左肩膀酸痛,左侧心俞穴附近常有冷感。穴位按压发现双侧内关穴胀痛,左侧为甚。治疗即在双侧内关穴上施灸,灸至40min时,患者自述热气呈团状向胸前区扩散,约50min时,左内关穴有一线热流沿手厥阴经上至锁骨下方传入心前区。经11次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嘱患者自灸半个月巩固疗效。
   
    例四 王××,男,成年。风寒咳嗽已月余。夜间咳甚,同时脑中觉有声晌,引起头晕失眠。先灸少商,灸感约有一指粗细,沿太阴经入胸,当行抵左乳上方后,即均匀扩布二肺,同时口中有艾的气味呼出。约10min左右感应消失,胸部即感轻快。随即又灸左至阴,灸感自足背外侧始,由外踝前缘经小腿外侧,过膝,在股后经臀部中央,沿脊柱外侧约2横指,从后脑上至头顶左侧,头部发生清凉感 ,脑中晌声即止。灸感扩展至左目上方,即隐约消失。第二、三次灸治时,灸感传导同上。症状减轻而停灸。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楣声。灸绳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印  1985。
   
    2、肖元春。灸感与灸治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