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老年头号杀手。据临床调查,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已达2.9亿。
平均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患病率高达20%!据统计,全球每10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关于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砚山县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魏靠成给大家一些建议。
首先,什么才是心脑血管疾病呢?
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心脏的血管疾病,常见的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另一方面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有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等。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特别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见。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心脑血管疾病的潜伏期最多可长达10余年,一旦病情爆发,会给患者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
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问题根源是什么呢?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气滞血阻所致。
《素问·痿论》谓:“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则谓:“诸血者皆属于心”。脉为血府,与心相连,使血畅流脉中,环周不休。若外感寒热,邪伤气血;或情志不和,气滞血阻;或生活失节,痰淤内生阻脉,或久病气弱,均可致使气血失衡。脉中血行受阻,淤阻脉道,则发胸痹心痛;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则发惊悸。
若气机逆乱,上冲于脑,则见眩晕、头痛、失眠、烦躁等症。若淤血上停于脑,阻于脑络,则见突然言语不清、半身不遂或身体麻木等症状。脑病多因六淫七情所致,外感内伤之邪均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常,不仅可使气血逆乱与失衡,而且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而发脑病。
中医的优势是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建议心脑血管患者采用中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及早关注心脑血管疾病,不要等到有病才治。
很多人在发作前,往往会有征兆表现,出现以下五种症状应及早就医莫耽误。
1、心慌,胸闷,憋气,四肢无力,心烦意乱,或失眠,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健忘,易怒,冷汗,视力不清。
2、瘫痪、偏身感觉障碍,站立不稳,平衡能力失调,眼球转动不灵活,偏盲。
3、小便频或失禁,肢体无力、麻木;语言障碍,意识障碍,说话不利索;看物体突然不清楚。
4、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气紧、晕厥、虚弱、嗳气;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弦为主症的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
5、有的人并不会出现典型症状,易延误病情判断,如有的人会牙痛,胃腹痛,或非相关部位痛感及不适,也需及早就医。
避免疾病最好的方法永远都是预防,发现征兆,及时预防,保持健康好身体。
1. 微量元素要补充
补充物质:槲皮素,又名栎精,槲皮黄素,是一种存在于植物界的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天然药品,能显著抑制离体恶性细胞的生长,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降血压、降血脂、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活性。对中老年人身体大有裨益,因此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补充。
食物来源:山月莓,科学研究表明,山月莓中的槲皮素含量高达68%,按正常中老年的身体需求,每天取3-5颗山月莓泡温水中饮用即可满足身体一天的需求。
2、 膳食均衡,进补适宜。膳食不均衡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饮食一定要营养搭配合理,吃饭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提倡清淡饮食,少盐少油,过量摄入盐分,糖分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控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平时适当多吃一些青菜、木耳、洋葱、海鱼等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另外,运动少,补充热性食物和滋补过盛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秋冬进补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3、 心理平衡。忧郁、焦虑、悲观的情绪,精神压力,以及大笑等都会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情绪激动更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因此应心平气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让身体的免疫机能处在最佳状态。
4、适当运动。运动量少可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适当运动,但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推荐慢跑,快走等强度适中的运动,以身体感觉微微发汗为宜。
5、不抽烟来少喝酒。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焦油、苯比芘等有害物质,能损伤血管内皮,还会刺激血压升高,诱发更严重的疾病。香烟中亚硝胺、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摄入人体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氧供应,致使胆固醇增高,甚至间接促进某些肿瘤的形成,吸烟百害而无一利,健康生活应从戒烟做起。酒精容易加速血流,造成脑出血,过量饮酒亦加大肝脏解毒负担,对身体健康危害巨大,需限制饮酒,不宜多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