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杏林趣事》专栏第28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
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人称"小圣"。
领先《本草纲目》的《滇南本草》
可能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兰茂之所以成为医学家,最初其实始于兰茂的孝心。他曾在《劝孝歌》中告诫世人:“人在天地间,先要孝为始。”因而,当母亲患了难愈的慢性病之后,孝子兰茂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对中草药医术的研究和运用。《滇南本草图说》序文介绍,“兰子因母病,留心此技三十年,其学皆探本穷源。”除了学习古代医学典籍外,兰茂还深入民间、山野,面向社会各阶层医者及劳动者虚心求教。
最初,兰茂在嵩明、昆明一带收集民间单方、验方等药学资料,到秀嵩山、虹山、太华山、长虫山、会泽金钟山及金沙江流域和被称之为“瘴疬”之区的滇南、滇西深山辨识、采集草药,“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于滇中所产之灵药百草无不备极精研,区类辨性”;“味其甘辛酸苦,明其温燥凉热,图其柯叶形状。”同时,兰茂还把各地的药物种子带回家乡,种植在秀嵩山上。后人为表示对兰茂的敬仰之情,将秀嵩山改名为“药灵山”。
兰茂在为人治病时,“其间辨药性之周详,明脉理之精微,审见症之确切,附汤方之合宜,种种悉备,有益济世,莫可名言”,故只要“投入数剂,无不立愈”。
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兰茂成仙”泥人张彩塑
经过多年的反复钻研与实践,兰茂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其40岁时著成《滇南本草》三卷,全书共收载药物458种。据(重刊《滇南草本》序)记载,兰茂的《滇南本草》成书比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42年。当时未能刊印,但在民间的手抄本已广为流传和运用。直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杨林邑人管暄“向里人中寻访旧存,互相校对,亲为抄补,此书乃为之全备”。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其弟管浚重订付务本堂刊刻流传。
《滇南本草》因较能反映云南边疆药物资源的种类及运用的特点,故堪称一部较完整的地方性药物学巨著。据不完全统计,首载于《滇南本草》的药物大约147种。这些药物,虽然主产地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但《滇南本草》最早记载了这些药物的医疗用途。另外,该书的一个突出特色是,鲜明的地域性和少数民族特色浓郁。书中收录了少数民族地区药物达一半以上。多次提到这些地方古代少数民族用药情况。
同时,在学界看来,《滇南本草》是一部具有较为完整的中药学理论体系的本草学专著。一部堪称“临床用药经验的系统总结”。
兰茂在对药物的论述中,内容虽然涉及药物的产地、生态品种鉴别、炮制、性能、主治等各个侧面,但论述的重点依旧是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即突出临床应用这个中心。此外,《滇南本草》还突出了“辨证论治”这个祖国医学传统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中,既有一般的辨证用药,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用药。这些经验方,一方面是在正文中叙述,另一方面集中反映在用药及附案(方)中。
从《滇南本草》附方来看,一般药味不多,组方谨严,方中有法,可以说是兰茂用药经验的缩影。在附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反复临床验证后整理形成的方剂。这些方剂疗效确切,制成一定剂型,便于使用,流传甚广。
在《滇南本草》中,每一病案都紧扣药物的功效和主治,提供临床应用的经验。在临床应用中,《滇南本草》还善于选用前人的经典处方,但师古而不泥古,决不照搬照抄。而是根据不同的患者、病情,或加或减,灵活应用。体现了兰茂辨证施治的水平。
以“药酒”治病,是兰茂行医生涯中一个重要而又有特色的内容。在合订整理版《滇南本草》中,共载有药物544种,涉及药酒或服用时以酒为“使”、为“引”的多达170多种。直到今天,在杨林、嵩明,凡中医院、及民间草药医生行医,仍多参照兰茂药酒成方施治。在《滇南本草》中,有很多单方,简易之方药物易得,或配制简单,往往药到病除。
《滇南本草》(抄本跋、重刊序)记载,《滇南本草》问世后,“传抄刊刻,家喻户晓”。“于是,滇南之一草一木,悉有功于人世,而流传不朽矣。”这部医药专著,是兰茂在云南各族人民长期利用地方中草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创新性实践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兰茂这一部带有浓郁边疆地域特色的药物学巨著,是其对云南乃至中国医学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不言而喻。
另外,《滇南本草》传播得比较远,范围很大,日本的一些药物也是根据《滇南本草》命名的。因此,《滇南本草》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将兰茂称之为“南滇医圣”,一点也不为过。
《医门揽要》惠及古今
兰茂在采药、行医及著述《滇南本草》的同时,还将多年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编撰成《医门揽要》二卷。上卷论述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下卷为有关常见病的论证及附方。
在治病时,兰茂强调“四诊”并用的重要性,认为“诊法有四,望、闻、问、切是也。古人四诊并用,所以知病之真而治之无恙”。指出,必须四诊合参,辩症方能准确。“粗忽,自持所长,往往偏执其一以治之,辄曰:已知之矣。此皆苟且粗率之士,非圣贤兢业之心。”
《医门揽要》中记述的脉象有浮、沉、迟、数等19种。兰茂对于脉象的分类采用以阴阳为纲,结合浮、沉、迟、数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归类。兰茂认为,“病不外阴阳,欲知阴阳,全以两尺脉为主”;“人之有尺脉,如树之有根本,枝叶虽枯,能培养其根本,则枝叶自有发荣之日。”类似的医门要术,在该书中多有记载。
兰茂关于脉象的使用、分析、归纳方法,体现了中医传统诊脉特色,即病人客观的脉象,常常是病症反映于某一种能被医生所感知的客观指标。可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医门揽要》还记述了兰茂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一个突出特点是,兰茂治病,重扶正培本,尤其擅长调补、温运、升提中焦脾胃气机。常灵活地使用加味补中益气汤、加味理中汤等方剂治疗多种疾病,反映了其选方用药的特色。
《医门揽要》是兰茂临床施治的经验汇编。相当于一部极有价值的中医学教材,对今天的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中医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其在《滇南本草》序言中强调的“后有学者,切不可贪大利而泯救病之思。凡行医者,合脉理参悟,其应如响,慎之慎之。”这些殷殷期望,显示了兰茂高尚、感人的医德医风,应该成为当今一切从医者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
(图片来源于:杏林大观园)
有没有被以上故事吸引到?小编告诉你,想了解更多中医药传统文化,可以到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进行参观了解!
杏林大观园在园区中心部位建造一座占地180亩的“国药博览园”,其中中医文化展览馆占地12亩,建筑面积3,600㎡。包括“歧黄之术馆”、“滇南本草馆”、“中华医史馆”、“中华药史馆”“少数民族医药馆”五个展馆和一条60平米的“历代中药经典处方长廊”。以绘画、雕塑、文物等多种仿真手法,由浅入深、有血有肉,系统重现了五千年中医理论、中医诊疗方法及中药加工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杏林大观园)
参观地址:石林县台湾农民创业园黑龙潭路一号杏林大观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