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杏林趣事》专栏第20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华阳隐居。著名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山中宰相集注本草”泥人张彩塑
出身士族,志向高远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陶弘景从小就聪颖好学,四五岁时就常以荻芦为笔,在灰沙上练习写字。十岁时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读,萌发养生之志。陶弘景深受其影响,早早立下了修身养性的远大志向,并付诸实际行动。他不沾荤腥,长期食素,不近女色,也不娶妻生子。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岁左右时拜陆修静弟子孙游岳为师,成为上清派传人。机缘巧合之下,他做了官。然而身在仕途的他不习惯于与他人打交道,他只是在批阅公文以及研究学问上下功夫。
辞官归隐,炼丹修道
做官不久后他向梁武帝请求辞官,回到自己的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在他离开京城时,很多官员都在路边为他送行,这也是南朝开朝以来从没有过的场面,这足以证明了陶弘景在朝中的地位之高。陶弘景隐居之后,先是东阳郡守沈累书邀之,结果被他推辞了;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亦不出。梁武帝尊重他的意愿,不再强求他出山做官了。
陶弘景退隐山中之后,以炼丹修道为主。他来到了句容山,并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但是由于皇帝与他十分亲密,又极其信任,所以每每"国家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还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由此,陶弘景便有了"山中宰相"之名。
深究本草,撰写集注
陶弘景对社会的贡献很多,他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于药物学的贡献更为突出,是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陶弘景从自己的《名医别录》中挑选了365种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使原书只有365种的药物增加到730种,并予以一一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
他整理时非常认真细心、周密严谨,十分尊重原作,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他选取的365种药与《本经》合编时,用红、黑二色分别写《本经》与《别录》的内容,他开创的这种做法,为后来的注释家争相学习。
他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的七类药物分类方法,沿用且发展至今。经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后,陶弘景第一次提出了“诸病通用药”的概念。这是将药物的功用主治和疾病特点两方面相结合的一种归纳方法,十分切合临床使用。
《本草经集注》的问世,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古代第一部药典——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成的。
陶弘景具有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不故步自封于原有的三品分类法,而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他能从实际出发,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方法,足以体现他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凭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求知精神,不断开拓并发展了中医本草学,为祖国医学宝库增添了不可磨灭的一笔财富。
(图片来源于:杏林大观园)
有没有被以上故事吸引到?小编告诉你,想了解更多中医药传统文化,可以到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进行参观了解!
杏林大观园在园区中心部位建造一座占地180亩的“国药博览园”,其中中医文化展览馆占地12亩,建筑面积3,600㎡。包括“歧黄之术馆”、“滇南本草馆”、“中华医史馆”、“中华药史馆”“少数民族医药馆”五个展馆和一条60平米的“历代中药经典处方长廊”。以绘画、雕塑、文物等多种仿真手法,由浅入深、有血有肉,系统重现了五千年中医理论、中医诊疗方法及中药加工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杏林大观园)
参观地址:石林县台湾农民创业园黑龙潭路一号杏林大观园
上一篇:针灸鼻祖皇甫谧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