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脏补脏”是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并创立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它实际上是用动物的组织器官来治疗(调养)人体对应的组织器官疾病(虚损)的一种方法,因为肾主骨,所以孙思邈就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因为肝开窍于目,孙思邈就以羊肝来治疗雀盲(即夜盲症),因为肾虚往往可以出现男子生殖功能减弱,所以,他又以鹿肾医治男子阳痿。
孙思邈以后,不少医家或医学著作也都对“以脏补脏”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记载和论述,如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就有以羊肺羹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记载;元代的《饮膳正要》也有用牛肉脯治疗脾胃久冷,饮食不佳的病证;明代李时珍主张“以骨入骨,以髓补髓”。
现代也有利用动物内脏制成生物制剂用以治疗相关疾病的情况,如将猪胃粘膜加工制成胃膜素,用来保护人体胃粘膜,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用动物睾丸制成睾丸片,用来治疗性功能减退症;用动物内分泌腺提取促性腺素、促肾上腺皮质素、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治疗各种内分泌功能低下症。
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中医“以脏补脏”理论是有其科学依据的,这可以用于指导我们进行合理的饮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