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民族医药 >
药线点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几种: 一是壮医特有的经验穴位; 二是龙路、火路的某些浅表反应点; 三是引用部分汉族中医针灸穴位。这里简要介绍一些较有特色的点穴位: 梅花穴...
药线点灸疗法的操作规范如下: 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约1~2公分。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或其他灯火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珠火即可...
壮医方药 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使壮医药积累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秘方、验方。这些壮医方药,一部分是专病专方,一部分是根据壮医的基础理论指导而灵活组方选用。壮医药的治...
对壮医理论体系的学术评估 我国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民族医药都有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前壮族没有本民族...
伟大的医学家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 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考古资料业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岭南特别是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fu,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是汉...
壮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
中国彝族总人口有657万,居全国少数民族的第六位,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其中以云南彝族人口居多。 在彝族医药古籍中,发掘最早的是《元阳彝医书》。该书成书于大...
壮族人民主要聚居于岭南,特别是广西一带,故在对疾病的成因及治疗上也受该地区的气候及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偏重外治,重用解毒,简便验捷的风格。 广西气候炎热,多雨潮湿...
诊断 除了目诊之外,壮医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诊断方法,而且多强调整体诊察、数诊合参,以其对疾病的本质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 (一)望诊 即通过肉眼观察而诊察疾...
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承担的壮医内科学的发掘整理研究课题,日前通过了广西自治区卫生厅主持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课题对于弘扬我国民族医药、提高壮医药的...
壮族地区早期农业的特点是稻作为本。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和史籍有关野生稻分布的记载以及考察研究,认为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从中国杭州湾到印度阿萨姆邦这一广阔的半...
秦至隋代瓯骆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灌溉、耕作方法的改进、耕种面积的扩大、田间施肥及优良的稻谷品种的培育与引进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壮族医药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等治疗方法的广泛使用...
《新修本草》是唐显庆二年(687年)由苏敬等22人编纂,历时两年完成,由唐政府颁发的药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共载药850种(一说844种)。当时唐政府曾下诏全国,征询...
壮医分科的出现较晚,而且分科只是相对而言,并不彻底,这和中医的情况有些相似。据文献记载(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医在战国时期已出现分科,扁鹊入乡随俗,或为带下...
壮族医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出现了有关壮医药方面的著作。 这一时期壮医药在药物、病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得到了初...
在桂西壮族聚居的靖西县,流传着-种很有特色的药市习俗。壮族聚居的广西忻城县、贵港市等地,据说也有药市,但其规模则未能与靖西药市相比。 壮乡药市到底起源于何时,现尚...
壮族地居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且多高山丘陵,树木茂密,故岚岳瘴疟、瘟痧疫疠均多发生。壮医对这些疾病所具有的传染性早已有所认识,如《镇安府志》载:天保县,山深...
壮医药线点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灸法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针灸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并通过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及壮医门诊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