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学习体会 >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原书共二十五篇,前二十二篇中,计原文398条,包括四十多种疾病,共载方205首,用药155味。由于该书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病名为纲,将脏腑经络病机和八纲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古今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通过这个学期对《金匮要略》的学习,不但帮助我们对以往的中医知识进行加深与回顾,而且帮助我们逐步构建起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模式。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同出于张仲景,原本以为两者差别不大,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渐渐发现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差别在于《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系统而概括地总结了六经病症,并具备了相应知法;而《金匮要略》是将一系列杂病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并且阐述了各病的基础理论和方药,从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诊疗技术到临床思维,无所不有。
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感悟:
1、以整体观念诊断疾病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对表现于局部的证候,必须综合全身的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三条“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体现了五脏六腑的气血精华,于外而表现出气色的变化,即“有诸内必形诸外”。
用整体观念指导辨证论治:中医治病是对人体进行调节,使阴阳归于平衡,所以离不开整体观的指导。如防止脏病传变的肝病实脾,上病取下和下病取上,内病外治和外病内治,都体现了人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的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
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
张仲景在明确病因、病机的病理基础上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以限定治疗范围。例如《金匮要略•湿病》的治疗原则:健脾除湿。该原则针对脾虚、湿留,限定了除湿的方法可以发汗(微似汗出);利小便;温通经脉,但是损伤脾气者为禁忌。使湿邪祛,经脉、气机自然通利而疼痛自止;脾气强健,内湿不生,外虽感邪却不能深及肌肉关节,使湿病得以根本痊愈而不反复发作。
3、“治未病”的思想
《金匮要略》开篇即讲预防问题,在《脏腑先后并脉证篇》第1条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本条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即一人一旦得病,就要采取一切措施,早期治疗,防治疾病有一个脏腑将要向另一个脏腑传变,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向重发展。
4、对“十八反”的重新认识
以前我们学习中药的时候,老师告诉中药呈现有“十八反”,不能相互配伍使用,应牢记。相反诸药的提出,首见于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及北齐徐之才的《药对》,二者说法基本一致,认为相反药共有19种,即甘草反大戟,芜花,甘遂,海藻;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及,白蔹;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至于为何相反,书中未见论及。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18条云:“病者脉浮,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其中甘遂与甘草同用.[集解]尤怡曰: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欲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从此条文中,得知“十八反”不是绝对不能用的,它们之间是有毒性,而在于医者是否识悟相反药的之利弊,对药物的剂量及运用是否准确,是否能抓住病邪的本质。
5、本书创建了配伍严谨,用药经典,疗效可靠的杂病治疗经方
《金匮要略》原书根据《内经》立法处方的原则,紧扣杂病特点,创造了众多的经方,这些经方具有如下特点:一.立方严谨,用药精炼;二.划裁灵活,注意药后反应和调护;三.重视发挥单味药的独特作用;四.注重药物配伍后的协同作用与药物的炮制、煎煮法和服药法。《金匮要略》一书中,不管是杂病诊疗体系,还是所创造的经方,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地推动作用,而且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是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金匮要略》为四大经典之一,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研读,把古典医籍和现代临床医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水平,为祖国医疗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