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学习体会 >

由《金匮要略》引发的反思

2013-12-01 15:52 来源:王子璇 发布人:岐黄 浏览:

  《金匮要略》是《金匮要略方论》一书的简称。“金匮”即“以金为柜(櫃)”,“匮”是“柜(櫃)”的古字。作为专有名词,指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用在书名,提示该文献之重要。“要略” 指重要的韬略,“略者,大要也”。一说该书属节略本。“方论”乃有方有论,以方言论,以论言理。《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书中系统的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治杂病的专著,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近一学期的学校,我深刻认识到学习《金匮》不是对之前学过的《中基》、《中诊》、《方剂》、《中药》的回顾和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培养一种严密而谨慎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是对以前所学科目的融合与升华。将理、法、方、药与疾病紧密联系。把以前学习到的中医知识更好地切实地应用到对疾病的理疗上,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在激发我们学习中医兴趣的同时,也帮助我们逐步构建起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模式及中医的学术体系。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正所谓“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只有认真地学习经典,苦练基本功,聆听先贤,勤求古训,才能做到真正的懂中医、学中医、用中医。在学习《金匮》的时候,我发现原著文辞古奥,言简意赅,不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很难读通,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因此,学习《金匮》应读查询字典,首先先读通,其次才是读懂里面的含义。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不能只从文字上理解,还得要前后联系,方证互测,领会其言外之意。例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痰饮的形成,有因中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停为饮者,其本在脾,故治宜健脾渗湿,通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亦有下焦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气上泛心下者,其本在肾故治宜温肾蠲饮,化气行水,方用肾气丸。两方虽同属“温药和之”,但治脾治肾则各有不同。又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知其可用十枣汤类下其水。

  此外,还须将前后条文、疾病、方剂、进行比较,才能得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进而掌握辨证论治的法则。例如痰饮病和水气病虽然都是水湿为病,但前者是水积体内,后者是水溢肌肤。此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自从学习了《金匮》,我认识到以前学习时的一些错误,例如对原文掌握的不够深入,以致于无法理解;用西医的思维去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实在是大错特错。我相信只要我不放弃,继续坚持“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每一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