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名家医案 >
甘××之女,两岁余,姚安人,住昆明市。患儿于1924年3 月出麻疹,延余诊治。其症发热,涕清咳嗽,目赤多泪;耳指冷,面部隐隐已现红点。因上年冬季曾患慢脾风症,经余治疗,体质尚未复元,故未敢用发表寒凉之剂,乃主以桂枝汤加附子、细辛。
桂枝6 克杭芍6 克甘草3 克生姜10 克大枣2 枚附片15 克细辛3 克
服一剂,麻疹渐出,二剂透齐,三剂渐灰。但微见烦躁,因当时余经验不足,竟疑为服温热药后之燥象,即用上方减去辛、附,倍芍药加当归以补阴血,加麦冬而清烦热。
桂枝6 克杭芍12 克甘草3 克生姜10 克大枣2 枚当归10 克麦冬10 克
次日复诊。服上方后患儿脉反紧急,发热烦乱,喘挣痰鸣,鼻翼搧动,唇色青乌,舌苔白滑,指纹青黑出二关,有欲作惊风之状。此种病情,已有阴盛逼阳于外之势,当即以扶阳抑阴之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治之。
附片24 克干姜10 克甘草5 克上肉桂6 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12 克公丁1.5 克
服后,旋即风动,延余再诊。见其手足抽掣,角弓反张,喘挣痰鸣,鼻搧不乳,以药饮之,则涌吐涎沫,泄泻绿粪。此种症状,颇属危笃。但诊其脉象,已较前和缓,身热约退十分之二、三。此是药与病相争之兆,亦即“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之瞑眩现象,告其希勿疑惧。当即照原方增量主之。
附片50 克干姜15 克甘草6 克上肉桂6 克(研末,泡水兑入)茯苓12 克公丁1.5 克
嘱病家连夜煎服。次日复诊,见其脉静身凉,已能吮乳,惟尚咳嗽略挣,大便尚泻而色渐转黄,面唇指纹青乌之色已退。照原方再服一剂,泄泻止,喘挣平。复以上方加口芪12 克、砂仁6 克,去公丁、茯苓,连服五剂,遂得痊愈。
按:此等病症,若认为阳毒热重,以清热解毒之品投之,势必变症危笃,此时虽有识者用温热药以补救之,但如剂量过轻,或配伍不当,亦难生效。故应辨别阴阳,分析虚实寒热,随症施冶,则可免误治也。